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value101 2022-12-06 檢舉

 

 

在心理學深度浸泡的這幾年,我得出一個結論:

現代人的各種心理痛苦,都可以從自我關懷裡受益。

不管你是面臨人際相處、家庭親密關係的困擾,還是個人發展的迷茫與壓力…

自我關懷也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療愈和修復。

今天推出這個系列的第一篇,聊聊:你重視的事情,總做不到時,怎麼辦?

作者|蘇小菲

責編|陳沉沉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想做卻一直沒做成」的事:

 

總在計劃減肥,卻沒有哪次真正成功;

 

想對孩子、伴侶溫柔些,可脾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

 

渴望工作上有成就,但完成基本工作都吃力;

……

 

這時,挫敗、沮喪、提不起勁……整個人失去抓手,更加做不成事。

 

那麼,事情究竟是如何搞砸的?

 

關鍵的原因有兩點。

 

 

原因一:

立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先來看一個故事。

 

姜莉今年35歲,是一個7歲女孩的媽媽。

 

她愛這個孩子,希望做一個溫柔的媽媽,給孩子好的教育。

 

但有意思的是,她繼承了父親的脾氣——易怒,尤其面對親近的人。

 

30多年來,她都是如此,一觸即發。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一次下班,她帶女兒逛超市。

 

去之前,兩人約好:可以買零食,但不能買冰激凌。

 

可是一到超市,孩子就一直叫嚷著要吃冰激凌。

 

她頓時火從中來:

 

大冬天的吃什麼冰的!剛剛都說好了不吃的,你怎麼總是說不聽?!

 

一通責罵,一下把女兒嚇哭了。

 

看到女兒眼淚汪汪的樣子,她又馬上清醒,忍不住自責:

 

怎麼回事?!我不是說了,要當溫柔媽媽!!!

 

從女兒出生開始,這樣的場景上演了7年。

 

姜女士還是沒能實現自己“溫柔媽媽”的目標。

 

她很沮喪,還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夠資格做母親?

 

姜女士和大多數“困在原地”的人一樣,給自己立下了一個“不切實際 ”的目標。

 

為什麼說目標不切實際呢?

 

因為,她希望「當下糟糕的自己」 立即變成 「想像中符合期待的自己」

 

完全沒有中間一步步實現的過程。

 

在姜女士眼中,只有從「暴脾氣的媽媽」變成「溫柔的媽媽」,

 

而這件事的實際難度和所需的時間呢?

 

忽略不計。

 

如果她稍微停下來想想,就會對現狀有更多理解——

 

似乎除了發脾氣,我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和小孩溝通;

 

今天上班有很多糟心事,我沒消化完自己的情緒;

……

 

這樣,姜女士就可以更加針對性地解決實際的困難:

 

哦……我需要去學點與小孩的溝通方法;

 

下次自己情緒比較堵時,要先好好安撫自己;

……

 

當我們放下“立即變好”的期待,耐心看看自己,反而能一點點達成,哪怕最後只有60分。

 

而更糟糕的是,他們會將做事過程中「正常的挫折」,當作「整體的失敗」

 

但現實是,即便有意識地控制脾氣,也總有失控的時候。

 

這很正常,也很難避免。

 

傷害了孩子,就事後道歉,做出彌補。

 

要諒解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也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適應力——他能學會消化、接受父母身上的不完美之處。

 

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一次挫敗,就認為自己很糟糕,選擇放棄努力。

 

武志紅老師說:

 

頭腦設定目標時,會好高騖遠,因為它不受時空限制。

 

但身體執行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很難立馬實現。

 

所以,如果你總是「想做做不到」,不妨思考一下:

 

我是不是在要求自己立即、輕鬆、沒有挫敗地實現目標?

 

當我們擁有不切實際的目標時,就更容易遭遇現實的暗礁。

 

而這份幻想的破滅,也會將我們推入自我攻擊的深淵,目標就越發遙遠了。

 

 

原因二:

猛烈地自我攻擊

 

如果說,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讓人無力改變,

 

那麼自我攻擊,就是雪上加霜。

 

朋友文曉,習慣嚴苛待己。

 

工作上,她自然也渴望表現出色,獲得老闆和同事的認可。

 

但現實卻是,單單是日常工作,就讓文曉焦頭爛額:

 

效率低下,日常加班;

沒休息好,又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狀態;

結果呢,進度越發落後,成果也普普通通。

 

一個關鍵原因是,自我攻擊耗掉了她大量時間。

 

只要手頭任務不順利,頭腦中的批評者就會立馬跳出來,指著自己罵:

 

為什麼別人都做得那麼好,就你這麼差勁?

 

自我威脅時刻壓在她頭頂上方:

 

我不夠好;一旦我不夠好,後果就會很嚴重。

 

自我攻擊下,大腦源源不斷地製造「羞恥」與「焦慮」,事情也隨之搞砸。

 

為什麼這樣會搞砸事呢?

 

首先,羞恥焦慮帶來的強烈不安,會讓我們無意識逃避問題。

 

文曉在工作上,就總忍不住迴避。

 

每次打開未完成的文檔,都要做好久心理建設:刷手機、和同事聊天、深呼吸……

 

不僅如此,她甚至會自我妨礙——為了避免失敗的恥辱,放棄做重要的事情。

 

2年前,文曉就希望在B站做視頻,但現在仍遲遲沒有開始。

 

因為她特別害怕:萬一努力了,還失敗,豈不是說明自己真的很差?

 

只要拖延著,就能活在假想的安全感裡:如果我盡全力,沒準也能做好。

 

其次,羞恥焦慮會讓我們退縮、膽小,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事。

 

研究顯示,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念,與實現夢想的能力有直接關係。

 

也就是說,你越不相信自己可以做成,就越容易失敗。

 

因為對結果的惴惴不安,會大幅破壞我們做事的狀態——

 

身體變得緊繃,憂慮的聲音也會一直在頭腦中嗡嗡嗡:

 

萬一搞砸了,這個月績效就會很慘,老闆也會瞧不起我……

 

於是,每一個本該全力以赴的當下,都被負面情緒充斥消耗。

 

這樣的自己,還剩多少能量把事情做好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