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傻”一點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
好像並沒有做什麼事,但卻自我感覺很糟糕,
並且非常疲憊,彷彿失去了活力,形同一具軀殼;
即使休息了沒有絲毫好轉,甚至還會更累,
有時候想要改變,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
整個人都被一層厚厚的無力感籠罩著。
觀察這類來訪者,我發現ta們的生活中,往往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突然心血來潮很想說某一句話、做某一件事情。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這樣做沒有什麼好處,於是便選擇了什麼都不做。
然而,這個想法卻依然時不時在頭腦中盤旋,久久未曾散去。
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個想法腐爛在身體裡面,久而久之,就會讓人有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
相反,我們又會看到,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好像總是活力滿滿。
在我的觀察之中,這兩種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
能否在生活中“真實地活著”。
聆聽內心的聲音,會讓你“活過來”
你是否試過,在說了某番話,或者做了某件事後,突然感覺“活過來”了。
好友小Y被工作折磨得死氣沉沉。
她有氣無力地和我吐槽,說感覺經理很多事情都不懂,喜歡甩鍋,也喜歡搶功勞,經常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提出來,做不到又會胡亂批評大家。
小Y已經不止一次想要對經理臭罵一通了,但幾乎身邊所有人都勸她不要這麼做。
“有必要這麼做嗎?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小Y答不上來,但這樣的想法卻總是縈繞在腦海中,久久難以散去。
後來,小Y決定離職了,因為她是主管,所以公司高層會和她有一個面談,了解她離職的原因。
按理說,這是她表達對經理不滿最好的機會了。反正離職後也不會再有交集。
然而小Y還是猶豫了,她問我,自己是不是不該說,好聚好散就行了。
我反問了她一個問題:
咱們換一個角度想,這件事情看起來如此的不應該、又毫無用處、甚至還可能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是非多的人,看起來有著一大堆的壞處......
但是,你的內心依然有一個強烈的聲音,想要去說出來。我想,這麼做背後,一定有著更加重要且深遠的意義!足以壓過前面已知的所有壞處!
聽罷,小Y決定把心裡話都說出來。
事後,她和我分享:在講的時候,內心在狂跳,聲音也有些發抖,但並不是害怕,而像是一種興奮,說完後感覺暢快無比。
“感覺自己像是活過來了!”
小Y讓自己“活過來”的關鍵,表面上是她表達出了對經理的不滿;
但本質上,是她讓心底里面那個代表著自己意志的聲音“活出來了”。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曾提出「自我核心」的概念,他認為:
一個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和發展自己,就必須在保持自我核心的前提之下,與現實世界去發生碰撞。
所謂自我核心,指的是每個人身上獨一無二,並且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比如個人的喜惡、三觀、說話方式、生活方式等。
現代人之所以感到空虛、心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在社交中過於順從、或依賴他人,導致自己壓抑了自我核心。
這就好比同樣和人吃飯聊天。
如果是和某個你並不熟、也不喜歡的人一起,那麼人會不自覺把最真實的狀態隱藏起來,一場飯局過後,會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
如果生活中壓抑真實自我的時刻過多,那麼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相反,和摯友漫無目地聊幾個小時,反倒能夠重新煥發活力。
可以說,活出自己的意志,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願望。
尤其是生活中那些看起來“很傻”的事情,往往更貼近我們的自我核心。
越“傻”的事,越貼近真實的意志
經常我們會看到一些觀點,教大家如何創造出自己最大化的利益:
比如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讓愛人對自己更關心體貼一些、或者如何隱忍然後占到更多的好處......
這些聽起來都極其有道理,但我們卻時常發現,自己就是會忍不住做一些違背利益的傻事。
比如,在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叛逆的中年人”。
一位女士曾和我抱怨,自己的丈夫已經40多的人了,也有自己的事業。
但是在公司決策上卻非常的主觀武斷,有時候做決定就像孩子一般任性,即使妻子和他再三強調這個決定百害而無一利,但他依然會一意孤行。
妻子很費解,覺得老公怎麼傻掉了?
後來我了解她丈夫的成長背景後,發現他從小以來都是在父母包辦一切的環境中長大。
大到人生選擇,小到今天要穿什麼顏色的襪子,都是父母給他做決定。每次他提出自己的想法,也總是會被否認。
時間長了,使得他的判斷能力比一般人要弱,公司能夠開得起來,背後全靠妻子在把事情處理妥當。
但他心裡總有一個聲音: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下。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樣,此時的丈夫看重的並不是事情做對,而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儘管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個男人的行為顯得併不成熟,但卻是任何一個人變成熟道路上的必經歷程。
這種“做傻事”的成年人還有很多。
可能是像這位丈夫這樣胡亂決策,也有的是突然辭掉別人眼中的好工作,學起了並不賺錢的手藝。
又或者選擇和一個並不門當戶對的對像在一起,開啟一段在別人眼中註定沒有好結果的感情。
有時我們會疑惑:ta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啊?
確實,這些事並不會有利益上的好處,但卻能夠讓人的意誌有存活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並非是利益可以衡量的。
可以說,“活出自己的意志”是每個人內心中隱秘且強烈的願望,甚至說是與生俱來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一對兄弟在玩電腦遊戲。
哥哥已經玩得非常熟練,是高手,而弟弟則是剛剛接觸。
一開始,哥哥每一步都非常仔細地指導弟弟——怎麼賺金幣、打怪物、換更厲害的武器。
這些指導都是為了幫助弟弟在遊戲中的利益最大化。
但過了沒多久,弟弟就開始變得越來越不耐煩,開始故意不按照哥哥的要求操作,兄弟倆因此拌起了嘴,最終弟弟選擇不玩了。
因為一旦完全聽哥哥的,弟弟就無法在遊戲中活出自己的意志,就會失去了參與感,即使贏了,也體會不到絲毫樂趣。
說到這裡,就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橋段:
主角安迪有一次在廣播室把門反鎖,然後擅自給全監獄的人放起了音樂,即使典獄長命令他開門並停止音樂,他也沒有理會,反而是把音樂開得更大聲了。
這樣做的後果,是安迪要被關禁閉兩星期。
看起來這麼做毫無益處,但卻讓被囚禁的人們短暫地感受到了自由。
在音樂想起的那一刻,彷彿人們的意志掙開了監獄的枷鎖,能夠活出來了。
安迪做了一件“傻事”。
但人生中最值得反復回味的,往往也是傻事,而不是聰明事。
因為聰明事優先考慮的是外界的評價準則、別人的意志,而傻事則是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了第一位。
如果生命有答案
那就是“把自我活出來”
曾經有調查採訪高齡老人,問:你這一生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得到最多的答案,並不是當年做什麼事情失敗,而是後悔自己原本喜歡一個人,但沒有去追求,以及想做一件事情,但沒有去嘗試。
換一句話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沒能活出自己的意志。
壓抑自我核心,會讓人變得焦慮。
其中最為強烈的,就是死亡焦慮。
研究發現,一個人年輕時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後悔的事情就會越多,年老後對於死亡的焦慮也越是強烈。
電影《生之欲》正是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主角渡邊先生是一名近30年全勤的模範公務員。然而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按部就班地對付工作。
一直以來,為了保住崗位,經常與各部門之間相互踢皮球,只做形式上的工作,不干實事。
同事背地裡給他起外號,稱他為“木乃伊”。
在別人眼中,他雖然表面上活得體面,但其實已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沒有自己的想法、意志。
因身體不適,他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得了胃癌。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無比害怕死亡。這一刻他才意識到,他這幾十年來的生活如同一具軀殼,根本沒有靈魂。
一方面,他陷入深深的焦慮與悔恨之中,另一方面,他也在瘋魔一般去像身邊的人請教到底該如何去生活。
最終他找到的答案——選擇親自推動完成曾一拖再拖的社區公園項目。
這並不是一個驚世駭俗的答案,只是渡邊先生這些年來真正基於自己的意志去選擇做的一件事。
或者說,當一個人意識到並決定遵循內心的聲音去生活時,這一時刻已經足夠偉大了。
最終,他如願完成了這個項目,同時也發現,自己不再懼怕死亡了。
在生命最後的夜晚裡面,他坐在公園的鞦韆上,迎著飄雪、唱著歌,安然地離開了人世。
在細微處發展你的自我核心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擔心:那不就變成不計後果地為所欲為了?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現實因素。
自我核心並非一成不變的。
想要保持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維護和創建滋養自我核心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在與現實的碰撞之中去發展自我核心。
這里分享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發展自我核心。
1、自我覺察練習。
可以在日記本中記錄日常,並且在每一件事後面,都問一個問題:
如果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只聽從內心的想法,我會怎麼做?
然後把答案寫下來。
如此去練習重點並不是要不計後果地生活,而是練習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喜惡。
這些聲音,可以指引我們優化出一個更適合自我核心生存的空間。
比如:和某人聊天對方非常不尊重,我有很強烈想罵ta的衝動,但因為有別的朋友在場不方便。
那麼我們就可以計劃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及時表達不滿,或者以後提前拒絕類似氛圍的聚會。
2、剔除多餘的顧慮。
圍繞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接著問自己——
*這件事情我在考慮誰的看法?
*這些看法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是否可以試著無視這些看法
或許有一些顧慮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可怕,那麼就可以試著往前走一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3、從一些細小的表達上去練習。
活出自己既有轟轟烈烈的方式,也可以在很多日常小細節去練習。
比如,主動和一個不太熟的同事說,ta今天的衣服很好看(可能平時不好意思說)。
或者,在朋友請客飯局裡直言某道菜做得不好吃;
又或是,當對方說了一個你不認同的說法時,直接說出你的見解。
這個過程一定會讓一些人不滿意,你要做的,並不是壓抑自己的個性去避免對方的反感,而是要聽從內心的聲音。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遇到與你相契合的人。
每一句真實的表達都是往前邁出的一小步,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富有力量、更加綻放的生命狀態。
寫在最後
每次分享“活出自己”的話題時,其實經常會聽到質疑的聲音:
有人會認為,成熟的人,應當收斂起自我。
這些聲音,難免會讓人實現自我的道路上心生懷疑。
對此,我想分享一段尼采的話,幫助你我在迷茫時勉勵自己——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抹往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上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和「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