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這2個字的人,我很擔心你

常說這2個字的人,我很擔心你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在危險面前,你必須信任你的「直覺」。

 

當你願意接收直覺發出的危險信號,並且快速評估自己的處境後,恐懼自己就會停止。

 

比如靠刷視頻迴避恐懼時——

 

即便哈哈大笑,你也能感受到大笑過後的慌亂與不安。

 

這是直覺在發出信號:危險不會因為你的迴避而消失。

 

比如靠憤怒掩蓋恐懼時——

 

也許可以獲得一時快感,但發洩過後你會感到內疚。

 

這是直覺在發出信號:眼前小事不值得你如此憤怒。

 

比如絞盡腦汁對抗恐懼時——

 

看似在解決問題,但你也能感受到越對抗越無力。

 

這是直覺在發出信號:你可能用力過猛了。

 

這時,請試著閉上眼睛深呼吸,

並告訴自己——

 

對,這就是恐懼,我能面對它,

雖然不好受,但我能與它共存,

然後隨著呼吸,慢慢平復自己,

在恐懼面前創造出更大空間時,

我們便不再會被它壓垮.……

 

這,就是恐懼帶給我們的禮物。

 

 

 

 

04 快樂

 

 

 

假設好事降臨在你頭上,你會怎麼樣?

 

當然是快樂啦!

 

嗯,真的嗎?

 

通過觀察,我發現,

 

快樂看起來很簡單;

但很多人並沒有快樂的能力,也沒有快樂的勇氣。

 

比如:

 

我考了第一名,但我不能太高興,免得以後考砸了很丟臉。

 

我考研成功了,但我不能太高興,因為爸媽不希望我讀研。

 

我工作升職了,但我不能太高興,免得太張揚招同事嫉妒……

 

帶著一系列指向未來的擔憂,我們習慣迴避「快樂」的感覺。

 

想像一下,

 

當你通過努力獲得成功;

 

而你身後的父母,身邊的朋友,卻因為他們自己的原因,抑鬱不開心……

 

你會是什麼感受呢?

 

你還能快樂地大步向前,走向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未來嗎?

 

或許,更多時候,你會因為內疚感而產生這樣的擔憂:

 

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快樂,而父母、朋友卻處在痛苦中,我會被排擠;

 

如果我不去承接他們的痛苦,不跟他們站在一起,我就背叛了他們。

 

於是,為了減輕這份內疚感——

 

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壓抑自己的快樂,陪著父母、朋友一起受苦。

 

彷彿,不快樂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但事實上,每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上,

 

只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只能自己去照顧、取悅自己;

 

我們無法去背負他人的命運,更無法去承擔任何人的苦難。

 

當我們深陷他人痛苦的沼澤而不自知時——

 

表面上是他人的匱乏;

但實際上,我們的生命能量也是被限制、被破壞的。

 

而當我們能夠真正熱愛生活、享受快樂時——

 

我們的生命會開始流動;

並收穫源源不斷的能量,喚醒他人對生命的熱愛。

 

所以,請放心大膽地享受快樂的感覺,它不是一件壞事。

 

 

 

 

05 憤怒

 

 

 

對一個「沒有感覺症」患者來說,憤怒可能是他擁有的唯一情緒。

 

它可能是利益被侵犯後所產生,也可能其它情緒被壓抑後所產生。

 

就像前文所提及的:

 

迴避孤獨時,你可能會對出差的伴侶大吼;

否認悲傷時,你可能會憤怒地反擊傷害者;

否認恐懼時,你可能會動不動就對人發火……

 

從某種意義來講,憤怒可以是一個隱藏其它情緒的伎倆,也可以讓我們不用承擔責任。

 

男生約會遲到了,按理說他應該向女生道歉。

 

但如果男生啟動了憤怒機制,大聲抱怨路上擁堵的交通,他彷彿就有了“理由”不為遲到承擔責任。

 

父親撞倒了兒子,按理說他應該向兒子道歉。

 

但如果父親啟動了憤怒機制,大聲責備兒子走路不長眼,他彷彿就有了“理由”不為傷害承擔責任。

 

也就是說,

 

當我們憤怒地向一個人發起攻擊時,不論客觀事實是什麼,它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

 

矛盾的是,憤怒可以令人快速獲得解脫,同時也是破壞關係的「砒霜」。

 

如果你現在感覺很憤怒,請冒個險,幫自己一個忙——

 

給自己一個緩衝空間,遠離周圍的人事物,獨自呆幾分鐘。

 

試著溫柔地聯結自己的內心,看看它背後是否有其它情緒,正急著要掙脫束縛逃出來。

 

如果你發現內心還有其它情緒存在,好好地感受它;

 

感受過後,如果你還是覺得憤怒,那就感受憤怒吧。

 

何不試試這樣說呢?

 

“我感覺我現在有些憤怒,但這不是你的錯,我需要花點時間和精力去發洩我的憤怒。我發洩完就會更有力量來愛你了。”

 

當憤怒被看見、被指認的那一刻,它的攻擊性就會逐漸減輕,並轉化成積極的能量。

 

聽起來如何?

 

 

 

 

06 寫在最後

 

 

 

許多心理治療師認為,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指認自己的感覺,背後最深層的原因是

 

羞愧感。

 

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論,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他的感覺能被養育者抱持與接納。

 

當他悲傷的時候,能夠得到養育者溫柔的安慰;

當他歡喜的時候,也能得到養育者同頻的回應。

 

那麼,他也便能很自然地流露情感,並坦然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但如果,一個孩子天然的感覺不被看見、不被允許,甚至還被養育者嫌棄或訓斥。

 

這時,孩子往往會感到很羞愧,覺得自己好卑微,好無助,不配獲得愛。

 

“我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所以媽媽不愛我了,嫌棄我了。”

 

為了規避羞愧感,他會逐漸壓抑自己的感覺,變成「沒有感覺症」 患者。

 

也許,你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也許,你至今依然不敢指認你的真實感覺,不懂得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在此,我想先對你說一聲:“這一切,不是你的錯。”

 

其實呀,人的心智發展這件事,大多時候是急不來的。

 

在頭腦層面,我們也許可以很快學習、積累與模仿;

 

但在體驗層面,我們只能一點點去探索、突破與成長。

 

我們可以試著用一輩子的時間,一點點恢復內在的力量,一點點確認內心的感覺,一點點與內在自我進行聯結。

 

這的確很漫長,且非常不容易。

 

但這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