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我攻擊叫:“我沒事”

有一種自我攻擊叫:“我沒事”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生活中,我有一個發現:

 

“我沒事” 這3個字,似乎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亦或慣性回應方式。

 

被戀人甩了,閨蜜跑過來安慰。

你說:“我沒事,我早就想分手了。”

 

上司冤枉了你,同事替你不值。

你說:“我沒事,他也是為了工作。”

 

生活壓力大,整夜整夜失眠,父母打來電話。

你說:“我沒事,生活工作順利,開心得很。”

 

這一切都可以理解,身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需要變得成熟穩重,避免過度情緒化。

 

一來可以維護自己在人前的完美形象,二來可以少給他人添麻煩,維持關係和諧。

 

不過,如果「否認情緒」 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勢必會充滿壓抑,無法坦然做自己。

 

於是,我們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如暴飲暴食、跟伴侶爭吵、摔東西,變相發洩情緒。

 

結果,既傷了自己,又破壞了關係。

 

 

“沒事,我很好啊!”

 

我的表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他從小性格溫和,學習用功,在親戚眼中是個沒脾氣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親在外面做生意不順,每次回家摔東西、拿表弟出氣,他都能一副沒事人的模樣,還替父親收拾善後。

 

然而前不久,親戚群傳來消息:

 

這週,表弟在學校跟同學發生肢體衝突,還是他主動打人家。於是被家長領回家,還受了警告。

 

一開始,他媽媽還不願接受。

 

表弟性格內斂,連說話也不敢大聲,怎麼可能惹事生非呢?

 

家人不信。可是向老師深入溝通後,更驚訝了:

 

以前在學校裡,他都是內斂隨和的人,但最近半個學期以來,特別容易跟人起矛盾。

 

有時候別人拿他東西,跟他鬧著玩,他突然就較真起來,一言不合就動手。

 

大家都不理解這種反差,所以都離他遠遠的。

 

聽到這兒,我有點匪夷所思。

 

畢竟,從小跟表弟關係要好,我決定找他探討其中緣由。

 

經過幾番細聊,我終於明白:

 

前不久,表弟月考成績考砸了,被老爸狠狠罵一頓。

 

表面上,他一如既往當作沒事,不屑跟父親慪氣,隨便父親怎麼罵。

 

其實呀,他對父親積壓了深深的憤怒,又不敢反擊,只能回到學校才發洩出來。

 

而且,表弟積壓的情緒不僅源於父親。

 

自從上了高中,他有嚴重的學習焦慮又不能表現出來,便會咬自己的手臂。

 

這下我才知道,原來,表弟是個習慣「否認情緒」的人 ——

 

在家裡,他不敢跟父母對抗,偽裝成一個“我沒事”的好孩子;

 

在學校,他以前也性情隨和,偽裝成一個“我沒事”的好學生。

 

可是高中之後,他的自我意識慢慢成熟,在遭受父親憤怒和學習焦慮 兩種情緒圍攻之下,終於繃不住了。

 

這時候,

 

“我沒事”這些話,不僅無法幫他化解情緒,

 

而且,還將內心的不舒服情緒都壓抑在心裡。

 

直到實在無法忍受,才導致了傷害自己、跟別人動手的極端行為,

 

最終,不僅自己的行為表現消極,還影響了跟父母、同學的相處。

 

為什麼我們都在「否認情緒」?

 

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表弟為什麼要不斷否認情緒呢?

 

在一次跟表弟的深夜細聊中,我找到了答案。

 

小時候,他每逢暑假都去鄉下爺爺家裡住。

 

但是,房間裡常有蜘蛛出沒,他十分害怕。

 

一開始,他表達害怕時,換來的是忽視。

 

爺爺會說:“應該拿出男子氣概來,大膽一點!你爸小時候還把蜘蛛當玩具呢。”

 

這時,他的情緒被忽略了。

 

表面上,他受到爺爺的鼓勵。

 

其實,他內心真實的感受並沒有被肯定和看見,而是被“正面語言”所覆蓋:我是男孩子啊,我不應該害怕。

 

表弟的感受是委屈的,他只能假裝“勇敢”把恐懼掩蓋下去。

 

又過了兩天,父母回深圳工作。

 

表弟被留下獨自睡那個房間,他立馬鬧著要走。

 

第二次,他表達害怕,換來的是斥責。

 

他爸爸狠狠斥責:“你煩不煩啊,看見小蟲子都大驚小怪,它能把你吃了不成?”

 

這下,他的情緒被徹底打壓了。

 

一方面,他對蜘蛛的恐懼沒有釋放,十分憋屈;

 

另一方面,他不敢再激起家長憤怒,只能內耗。

 

這兩種恐懼的夾擊之下,他乾脆表現出“破罐子破摔”的態度:蜘蛛來就來吧,無所謂了。

 

他終於不再哭鬧,只裝得像個男子漢,以求父母早點把他接走。

 

但直到有天,他剛睡醒發現,蜘蛛就在床沿處。

 

他頓時哭紅了臉逃到客廳,正好鄰居在作客,大家笑他慫包。他鬧得更大聲了。

 

第三次,他表達害怕,換來的是羞愧。

 

這一次他發現,真實表達情緒,是會被別人取笑的。

 

在表弟成長過程中,長輩還重複說這件糗事,用以開玩笑。

 

儘管他們是無惡意的,但在表弟心裡,卻是一次一次加深羞恥感。

 

除此之外,在整個成長過程中,表弟向父母表達情緒時,都受到了“潑冷水”。

 

比如:

 

他打籃球獲獎,跟家人報喜,卻被說“不務正業”;

 

他身體不舒服、難受,但父母認為是裝的,不給請病假;

 

他討厭陪長輩,逢年過節時,卻被留在鄉下生活……

 

最終,表弟“裝”成一個性格溫和的人,用自認為合宜而成熟的「理性」,來將自己封閉。

 

透過心理學的視角,這其實不難理解。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

 

如果情緒能被養育者抱持與接納,Ta也會很充分地流露情緒。

 

如果情緒未被正面肯定,而是被忽視、打壓、羞辱時,Ta就會認為:

 

情緒是一件“壞事”,會讓我丟臉、難受,也讓別人疏遠我,我不承認它就好受一些了。

 

「否認情緒」的後果:“我是個沒有情緒的人”

 

當然了,我們作為成年人,有時候不得不將情緒藏起來,才能把事情做好。

 

特別在遭受打擊時,否認情緒、保持理性,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正如電影《萬里歸途》中,“女強人”白嫿參與緊急撤僑行動。

 

其間她聽說丈夫去世的消息,沒有流露半點悲傷,依然堅毅而有擔當地帶著同胞撤退。

 

直到行動完滿結束,她抱著丈夫的骨灰在飛機上,才嚎啕大哭地將情緒釋放出來。

 

否認情緒,是一種「用理性支配行為、不被情緒干擾」的能力。

 

可是,如果長期地用“我沒事”堵塞情緒,會有什麼問題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