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我攻擊叫:“我沒事”

有一種自我攻擊叫:“我沒事”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可是,如果長期地用“我沒事”堵塞情緒,會有什麼問題呢?

 

它會導致3個後果。

 

① 扭曲「你的感受」

 

心理治療師胡慎之說:“情緒,是潛意識在說話。”

 

我們壓抑情緒,體驗層面上,是隱藏、扭曲、擾亂內心感受。

 

就像表弟——

 

被父親斥罵的委屈、學習焦慮、對長輩厭惡……他把這些情緒都揉成一團,發洩到同學身上。

 

換句話說,

 

屏蔽情緒的人,非但沒讓自己好受些;反而用扭曲的狀態,割裂了跟別人的聯結。

 

即便他有時嘗試表達,又會用「正面」的語言來掩飾,如“我很好,別想太多”。

 

最終,情緒會變得糨糊一樣,只覺得內心難受,表達不出來,形成持久的壓抑。

 

② 忽視「內心需求」

 

情緒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比如,恐懼的需求是:

 

我想跟當下的關係分離,逃到另一個安全環境中,並採用防衛的方式養精蓄銳;直至有足夠信心,再行動。

 

而否認恐懼,就是逼迫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下,比如,害怕社交的人強行溝通,會留下心理陰影。

 

最終,會對外界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

 

此外,情緒是一種信號,它請求你跟別人暫時「分離或聯結」——

 

悲傷的需求是分離,保護我當下受損的自尊;

 

憤怒的需求是分離,維護自我的權力和慾望;

 

愉悅的需求是聯結,渴望融入集體分享幸福。

 

一旦這些需求被忽視,我們就沒有充分感知當下的狀態,從而導致情緒內耗。

 

③ 對外「情緒轉移」

 

情緒如果受到堵塞,終究會以別的形式發洩出來。

 

這在表弟和他的父親身上,都可見一斑。

 

表弟攻擊同學,並不是跟同學鬧了多大矛盾。

 

而是他因成績差而受責罵,又不敢跟父親對抗,

 

因此,當他看同學不順眼時,或者在別的事上受到冒犯時,就會把別人當成父親的替代品,發出憤怒。

 

再看表弟的父親,也是“在外情緒平和、在家喜怒無常”的典型。

 

他獨自在深圳做生意,供孩子上學。

 

但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店鋪屢屢停業,債務高抬,焦慮又苦惱。

 

於是每次回家,面對老婆孩子,便會以情感虐待的形式發洩 :經常批判他人、總是有所不滿、完美主義、好鬥成性、愛爭論、愛挖苦人……

 

讀到這裡,或許你發現了。

 

表弟「否認情緒」這一習慣,是從父親身上沿襲來的。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所以呀,為人父母,我們承認自己的情緒並自然流露,這本身也是了不起的養育。

 

綜上不難看出,暫時「否認情緒」 ,我們確實能很好地應付一些事情。

 

但始終,要將它指認和表達出來,像《萬里歸途》中的白嫿一樣,才能避免情緒內耗,達到完整而健壯的自我。

 

指認你的情緒

 

那麼,怎樣才好好表達情緒,並獲得良好的回應呢?

 

我的建議是:指認你的情緒,給情緒「命名」。

 

① 指認情緒,然後感受它。

 

通常,我們把情緒分為兩種: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

 

什麼是負面情緒呢?它來提醒你:

 

“糟糕,你受傷了,快想辦法啊!”

 

而正面情緒,則告訴你:

 

“這種感覺太好了吧,我想一直處於這種狀態,並且感染身邊的人。”

 

所以啊,下次你好像“有情緒”時,不妨感受它。

 

也可以用一些模糊的話描述:

 

我好像被朋友冒犯了,他們拿我開玩笑,我不能假裝坦然;

 

我對工作很焦慮,因為感覺自己做不到,又或者怕別人失望;

 

我跟父母吵架了,十分失望,現在什麼都不想做……

 

這樣做,是為了通過情緒,確認你對當下人、事、物的感覺。

 

從而覺察到:我究竟想跟外界暫且分離、保護自己,還是可以進一步聯結?

 

② 命名情緒,並“說”出需求。

 

接下來,我們表達情緒的同時,更注重肯定其需求,如——

 

厭惡:  “我好煩,想推開這些我不認可的東西。”

 

憤怒:  “我生氣,因為事情失控了,顯得我沒尊嚴。”

 

悲傷:  “我感到受傷了,想得到補償。”

 

擔憂:  “我感到不安,擔心控制不好某件事。”

 

當你被父母管太多,又不敢輕易表達情緒,可以這樣說:

 

“爸,媽,你們的行為讓我非常生氣。

 

我內心需求是:我想支配生活空間,追求不被打擾的樣子,卻失控了。

 

你們總是闖進來,讓我覺得沒尊嚴。”

 

表面上,我們的態度仍然溫和,但情緒受到了指認,需求被表達出來。

 

這在關係中,也更能達成溝通和理解。

 

③ 坦誠表達,建立彈性關係。

 

很多經常否認情緒的人,歸根到底,只不過想呈現一副合宜而成熟的樣子,跟別人相處圓融。

 

其實呀,我們不妨大方承認是個「有情緒」的人 ——

 

我就是脾氣暴躁,你別見怪;

 

我容易焦慮,很渴望被人陪著;

 

我承認容易煩躁,幹不了太精細的活兒……

 

當你對情緒寬容一些,坦誠接受自己是個這樣的人,並表現出來。

 

那麼在別人看來,你雖然有“缺陷”,但真實且善良。

 

同樣,你跟一個脾氣暴躁或容易悲觀的人相處,也會理解對方的情緒。

 

如此,雙方可以帶著充足的心理預期,建立更有彈性的關係。

 

最後的話

 

武志紅老師有一句話:尊重你的感覺。

 

因為它是十分寶貴的風景,豐富我們的人生旅途。

 

可很多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感覺——情緒,都是模糊的。

 

而且,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過,世上最難的事,是認識你自己。

 

它難就難在,太多人不願從情緒中肯定自己。

 

甚至有人強調,“我是個沒有情緒的人”,並引以為傲。

 

如此,雖然能情緒穩定地生活,但到頭來,怎麼取悅自己呢?

 

所以啊,尊重你的感覺,不妨從給情緒命名開始。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