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三國演義》: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value101 2022-10-22 檢舉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作家孫犁評價《三國演義》說:「謀士以其為智囊,將帥視之為戰策。」

年少時看三國,總是驚嘆謀士的神機妙算,敬佩武將的忠肝義膽。

年長時,才發現它不僅是一部史書、兵書,更是一本教人做事的教科書。

 

 

 

一、利不可獨

《史記·貨殖列傳》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逐利,是人的本性,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不會獨享利益,反而會以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曹操是宦官之后,群臣恥與為伍。他沒有袁紹的龐大家族做背景,沒有孫權的家族產業當基石,甚至還不如劉備,有一個皇室后裔當名片。

但他之所以能從一個驍騎校尉,成長為稱霸一方的梟雄,是因為他是洞悉人性的高手。

每攻下城池,繳獲的金銀、珠寶、名畫、古董,不管多名貴,曹操全部封賞將士,毫不含糊。

襄樊之戰時,曹操連折二員大將無法抵擋關羽,許都危在旦夕,曾是董卓舊部的徐晃主動請纓深入敵后,用聲東擊西之計擊敗關羽,解了樊城之困。

 

軍隊歸來,曹操出營七里相迎,擺下慶功盛宴,親自舉ㄐ丨ㄡˇ重賞三軍,徐晃更是官拜平南將軍,被委以重任。

正如曹操所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皆深諳利不可獨,獨利則敗的道理。

呂布在占領徐州之后,已然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可是他見小利而忘大意。

對士兵克扣糧草,用于自己享樂;對盟友,出爾反爾,騙得利益之后卻不履行承諾。

在下邳之戰,呂布被自己的部下偷了赤兔馬和方天畫戟,綁到了曹操跟前,不戰而敗。

姜太公在《六韜·文師》說:「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天下歸之。」

層次越低的人,越守著眼前的利益不放;而層次高的人,更愿意通過付出和分享,來獲得更大的實惠。

想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偉業,首要的是要舍得讓度名利。

 

 

二、謀不可眾

《三國演義》中,出身最好的莫過于袁紹,袁氏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地位僅次于皇帝,門生故吏遍天下。

漢末初始,群雄并起,袁紹被公推為盟軍統帥,本可以一戰定天下,卻因他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為此曹操憤然而去,撂下一句:「吾見其必敗也。」

沒想到官渡之戰時,果然應驗。

袁紹率精兵悍將七十萬人氣勢洶洶而來,曹操兵力不過七萬余人,按說袁紹取勝是手到擒來。

可行軍布陣時,袁紹的謀士意見不一,有的建議不戰待天時,有的勸說宜守緩戰,有的直呼開打就行,袁紹被吵得猶豫不決。

尤其是謀士們互相妒忌,故意說些似是而非的言語,袁紹更沒了主意。

反觀曹操,他雖然多疑,但他有主見,善于抓住時機干脆利落地決斷。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正大兵壓境,曹操卻帶著人馬先攻打劉備,當時曹操賬下的謀士反對激烈,擔心被袁紹抄后路。

但曹操篤定地說,「放心吧,袁紹雖有大志卻見事遲,他一定不會動。」

 

果真,直到曹操打完劉備,俘虜了關羽和劉備的家眷返回官渡,袁紹窩都沒挪一下,錯失了千載難逢的滅曹良機。

最后袁紹被曹操絕地反ㄕㄚ,落得個吐血而亡的悲慘下場。

正如戰國策所說,「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集思廣益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集眾家之長;但眾說紛紜有利也有弊,它很容易動搖意志,破壞信心和情緒。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