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誰是毀掉你一生的“朋友”

王爾德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也是19世紀末唯美主義的代表作。
他用華麗的辭藻與巧妙的結構,編織出了一場奇幻夢境,令無數讀者拍案叫絕。
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位貌美又單純的貴族青年,身邊不乏愛對他獻殷勤的朋友。
其中有一位品行低劣的好友亨利,用花言巧語誘惑他淪為了慾望的奴僕。
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地作惡,用一樁樁罪行腐蝕靈魂,最終離奇地喪命於自己的手裡。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才明白: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錯把損友當至交。
身處繁雜紛亂的世間,識人不清、交友不慎,往往會將自己置於水深火熱的險境。
1
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取決於交友觀。
道林·格雷身世顯赫、英俊瀟灑,在社交場上人見人愛。
他那柔軟飄逸的金發、清澈透明的藍眼睛,猶如一縷悠悠清風,拂去了世間所有的塵埃。
憑藉超凡脫俗的坦誠與純真,他先後博得了畫家霍華德和勳爵亨利的好感。
霍華德心地善良、為人正派,無比欣賞道林的獨特魅力,並小心翼翼地呵護他純白無瑕的靈魂。
他從不試圖影響道林的言行,只是時常邀請他做自己的模特,為他畫出了栩栩如生的畫像。
畫中的道林容貌驚艷,眼神純潔,彷彿落入凡塵的天使,任誰看了都會對他萌生愛意。
而亨利看似儒雅隨和,令人如沐春風,實則是一位自私冷血、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不僅自己縱情聲色,還喜歡蠱惑別人做壞事。
他存心想毀掉道林,引導他重視自己的美,還為他灌輸了追求感官刺激的享樂主義。
經過他的一番洗腦,年少無知的道林,將青春和美貌視為自己最大的價值。
道林開始嫉妒畫像中永遠不會變老的自己,甚至對那幅畫像許下心願: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換取青春永駐,讓所有的滄桑、罪孽和痛苦都由畫像承擔。
之後,他在亨利的引誘下盡情縱慾,並與17歲的女演員西比爾訂下婚約。
可他很快就厭倦並拋棄了西比爾,導致她絕望地選擇了自殺。
隨著西比爾殉情的消息傳來,道林發現自己那幅完美的畫像,嘴角竟流露出一絲殘忍。
他在受到驚嚇之餘,後悔不該辜負西比爾,陷入了無盡的自責中。
此時,他的兩位朋友相繼上門拜訪。
亨利再次用言語蠱惑他,告訴他人死不會復生,不如忘掉一切,尋找新的樂子。
霍華德卻怕他深入歧途,表達了對他的崇拜和愛,嘗試喚醒他的同情心和善良。
幾度掙扎,道林內心的邪惡戰勝了良知,他將情人的死拋之腦後,聽從亨利的話,繼續四處逍遙快活。
為了避免良心不安,他甚至逐漸疏遠了霍華德。
他頻頻跟隨亨利在歌劇院、酒會尋歡作樂,讓生活變得糜爛不堪。
他還數次辜負無知少女、教唆身邊的朋友一起犯罪,掉入了一個又一個深淵。
莎士比亞曾說:
“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
漫漫人生路中,那些形影不離的朋友,其實就是為你指引航線的舵手。
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們會潛移默化地塑造你的志趣、品德,參與你的成長和發展。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進而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走向。
擦亮眼睛,辨清是非黑白,才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推進深淵。
2
和誰在一起,你就會成為誰。
當初,道林對畫像許下的心願成了真,他外表終於能一直保持青春美麗。
而他靈魂的模樣,都浮現在了畫像中,那張臉上滿是惡劣行徑留下的罪惡標記和衰老跡象。
他將畫布中醜陋的面容,跟現實中漂亮的臉龐反復對比,體會到了一種畸形的愉悅。
為了獲得更多快感,他甚至變本加厲地摧毀著自己的靈魂。
他長期與亨利廝混在一起,不是跑到歐洲各國花天酒地,就是在自家豪宅舉辦奢靡的聚會。
亨利明知他在自我毀滅,卻從不提醒他回歸正途,反而站在懸崖邊上欣賞他墮落的過程。
每當道林良心發現,對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時,亨利又會居心叵測地慫恿他替自己做壞事。
亨利還時常把一些歪理掛在嘴邊:“至高無上的名譽,還不如僱一個好廚師有價值。”
在他的推波助瀾下,道林拋棄了自我約束和道德底線,陷入極致的縱慾中無法自拔。
他沉迷奢華的物質生活,研究過香水和珠寶,收集過刺繡和掛毯,還時常舉辦荒唐又熱鬧的音樂會。
他迷戀自我毀滅的罪惡感,與偏遠碼頭的外國水手鬥毆,跟竊賊、詐騙犯頻繁來往,甚至用毒品麻痺自己。
一些污穢不堪的小旅館中,也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以及被他玩弄後就被隨意拋棄的女人們。
更可怕的是,他還給身邊的朋友都注入了瘋狂享樂的思想,一步步引導他們陷入泥潭。
某個在皇家衛隊服役的男孩,在他的教唆下不斷作惡,最終畏罪自殺;
一位年輕有為的爵士,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放蕩不羈,最後聲名狼藉地離開了英國;
還有某個勳爵的獨生子,在他的引誘下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他交過的朋友,一一被他帶上了歪路;他去過的地方,也都被他沾染上了骯髒的氣息。
冷血、無情,以傷害別人為樂的他,如同披著人皮的禽獸。
任何一位有良心、有道德的紳士,都對他百般唾棄,避之不及。
就這樣,名聲敗壞的道林,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活成了第二個亨利。
想起心理學家羅伯特提出的“社會認同傾向”:
人們會下意識地模仿周圍人的樣子來進行思考和行動,變得與周圍的人越來越像。
也就是說,圈子對人是有塑造性的,你跟誰在一起,就會逐漸成為誰。
和忠厚之人關係親近,你自會積極向上、與人為善;與奸惡之徒並肩同行,你只能同流合污,自甘墮落。
就像辯手陳銘所說:
人,正是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群體和圈子,才一點一點地完成了塑形的過程。
你若執意與匍匐山間的猛獸為伍,就永遠無法成為扶搖直上的鳳凰。
3
最怕的不是走錯路,而是交錯人。
道林昔日的好友霍華德,是唯一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的人。
聽聞有關於道林的駭人傳言後,霍華德為他的墮落感到痛心不已。
他苦口婆心地勸說道林改過自新,擺脫亨利的影響,挽回自己的名譽。
可喪心病狂的道林,根本聽不進他的勸告,還把自己的放縱歸咎於他筆下的畫像。
在激烈的爭執中,道林沖動地舉起刀子,殺掉了霍華德。
事後,他開始毀屍滅跡,雖然掩蓋了自己的罪行,卻抹不去內心的強烈不安。
為了排解焦灼與恐懼,他再次到碼頭的賊窩購買毒品。
沒想到,他在那裡偶然遇到了女演員西比爾的弟弟詹姆斯。
詹姆斯一心想為姐姐復仇,接連數日默默跟踪他,準備找時機想殺他。
然而,詹姆斯還沒來得及出手,就意外死於道林某位朋友的槍下。
擺脫死亡陰影的道林,心中湧起了劫後餘生的後怕。
他企圖做點好事彌補過錯,並告訴亨利:“我此生壞事做得太多了,我以後再也不干壞事了。”
但他所謂的“做點好事”,只是與一個愛上自己的鄉下姑娘說分手,以為這樣就不會毀掉對方。
亨利一語道破他的自我感動:這不是為對方好,反而會讓對方在被拋棄的痛苦中度過餘生。
果然,畫像中的他沒有任何變化,依舊雙手沾滿鮮血,臉上浮現狡詐之色,嘴角也爬滿偽善的皺紋。
驚恐不安的他,突然看到了亨利送給自己的一面鏡子,鏡中映照的容貌美麗如初。
他恍然驚醒:這一切罪惡的開端,正是自己的好友亨利。
在亨利的引誘下,他用靈魂換來美麗的空殼,將無盡的慾念注入其中,一步步走上了不歸路。
想到這裡,他後悔萬分,拿起刀子,決定毀掉畫像和自己不堪的過去,讓生活重新開始。
可惜為時已晚,畫像早就化身為他的靈魂,有血有肉地融進了他的生命。
他用刀割破畫像,其實就是在一刀刀地刺向自己。
最終,罪孽深重的他自食惡果,倒在一片血泊中停止了呼吸。
本該前程似錦的道林,因為交損友、走錯路,就這樣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朱熹曾說: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
為人忠誠守信,主動指出你過錯的人,才是滋養你一生的有德之朋;
行事輕薄無禮,一味引導你作惡的人,則是毀掉你未來的無義之交。
前者如同照亮你世界的明燈,能在你迷茫時,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
後者卻猶如附在你身上的水蛭,會趁你麻痺,吸走你所有的能量。
4
道林·格雷不斷隕落的一生,離不開他自身的無知、淺薄和自私。
然而,為他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正是不安好心的亨利。
他把道林當成了試探人性底線的工具,眼睜睜看著他落入自己挖下的陷阱,一手促成了他的悲劇。
這世上,一群莫逆之交給予你的幫助,也抵不過一個狐朋狗友帶給你的傷害。
作家賈平凹說過:
“你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
真心朋友會勸你勤勉克制,正直善良;酒肉之交卻讓你貪圖享樂,醉生夢死。
你若經不住糖衣砲彈的誘惑,將未來錯付給無恥之徒,靈魂便會深陷泥沼中日益腐爛。
圈子決定人生,朋友改變命運。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