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我回家》: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贏回來

《帶我回家》: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贏回來
value101 2022-09-19 檢舉

 

夏洛蒂忍受著來自修女嬤嬤的虐待毆打,嬤嬤經常告訴這裡的孩子,他們是戴罪出生的,是沒人要的孩子。

在精神病院裡,夏洛蒂被迫吃一些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這導致她行動緩慢、意識不清,她不僅要幹刷馬桶和縫紉床單等苦力活,甚至要幫忙抬屍體到墓地埋葬。

夏洛蒂在這裡見識了比深淵更不可觸碰的黑暗面。

一個女孩頂撞了嬤嬤幾句話後,就被做了腦白質切除手術,成為了一個沒有情感的“安靜”孩子。

 

五歲的小孩因為夜晚愛唱歌,第二天就永遠消失了在這世間。

至於夏洛蒂,她差點被這裡的工作人員玷污,她求助醫生拯救自己的事被嬤嬤知道後,嬤嬤用束縛衣把她綁在床上,讓她在一個骯髒黑暗的屋子裡進行“反省”。

這裡管教孩子的人,從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施加的行為有何過錯,而是把他們當成牲畜般對待。

夏洛蒂每日承受著來自嬤嬤們的折磨,她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是瘋子,以防止被同化成真正的精神病人。

有人說過:“十個人欺負一個人算欺凌,一百個欺負一個人也是,那麼一萬個人呢,那就是正義啊。”

心理學上有名的“煤氣燈效應”,操控者通過長期把打壓式、片面的話語傳輸給受害者,讓受害者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從而達到行為和思想的操控。

當一人的惡意行徑成為正義的代表,他的骯髒齷齪將被粉飾,而無辜者成為了替罪的羔羊。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無形的控制和打壓,會腐蝕掉他的心,折斷他的翅膀,毀掉他的未來。

 

最好的人生:做回自己

在長期的壓抑和妥協下,麥琪最終無法再忍受丈夫和父親加註在她身上的期待。

她不想維繫一段只要孩子的婚姻,也不想按照父親的方式去生活了。

當她再次遇到被迫分手的愛人加布里埃爾,兩人已各自結婚,但彼此心裡卻仍然愛著對方。

麥琪鼓起勇氣向丈夫提出離婚,她結束了父親眼中的完美婚姻,搬離了那個擁有一切,唯獨沒有她想要的愛的家。

結束了痛苦的婚姻後,麥琪告訴父母要去尋找被拋棄的女兒。

她不再聽從父親的話,去做一個他人眼中滿意的角色,她離開了家,和愛人加布里埃爾一起尋找女兒的下落。

魯斯.倫德爾說過:“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愛並非要不斷滿足一個人的期待,這不是愛而是變相的勒索。

我們要擺脫束縛在身上的枷鎖,才能真正走出陰影走在太陽下。

麥琪的女兒艾洛蒂直到十七歲才從精神病院裡出來,外面的一切於她而言是一片空白,她渴望親密關係,又恐懼與人接觸。

 

在精神病院的經歷,讓艾洛蒂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不安,但艾洛蒂始終渴望著愛,為了這份溫暖,她努力克制自己恐懼的心理,盡力去學習融入社會,同時將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刊登在報紙上,希望能以此找到自己的家人。

母女倆人一直朝著自己的方向邁進,到最後她們重逢,麥琪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女兒,而艾洛蒂也尋到了心中的歸宿。

《皮囊》裡有這樣一句話:“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

一個人的過往不可能灑滿陽光,總有他人看不見的陰暗面,但漫長的一生不能被這些束縛,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認清自己的路。

人生許多事總是事與願違,我們拼盡一切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回歸的是自我本身。

我們的人生,不是為了滿足每一個人,而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人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兩個東西,一個是價值感,一個是歸屬感,價值感來自於被肯定,而歸屬感來自於被愛。”

我們缺乏愛的勇氣和坦誠,讓愛成為傷己傷人的痛,而治癒的解藥是雙向奔赴的愛。

愛與被愛是一個雙向的反饋,愛的肯定是對心愛之人的在乎和關心,而被愛之人也擁有了做自己的底氣。

不必讓愛埋藏在心底,勇敢告訴心愛之人自己的心意,好好擁抱他們,珍惜當下每一個在一起的瞬間。

愛,是一個家的底色,也是歸家之人的路。

《帶我回家》這本書是一家三代人的悲喜故事,也是曾經那個年代的縮影。一次次離別與重聚,讓人深思,引人共鳴。

翻開書,裡面藏著不止一個人的愛與期待,也寫滿了等待與守望。

願世間每一份深情,都有回應,願每一本好書,都能被慧眼的你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