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value101 2021-10-22 檢舉

 

知乎上曾有人問:

“哪一種底層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視?”

有一個高讚回答:“認知力。”

所謂認知力,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能力;而認知力的不同,也決定了人生的千差萬別。

認知能力越高,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越接近事物的本質,看待問題的角度、處理方式也能更加清晰。

作家良叔說:

“認知能力決定了什麼是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重要100倍。”

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歸根結底,取決於他的“高認知”能力。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認知能力越高,越喜歡吃苦

鋼琴家郎朗,從小喜歡“自討苦吃”。

三歲時,郎朗進入鋼琴世界,此後每天保持至少一到兩小時的訓練。

七歲以後,更把彈琴時間增加到了每日至少6小時,連節假日都從未停歇。

後來,郎朗到國外進修音樂,每天固定的練琴時長,讓學校破例為他延長琴房的開放時間。

成名後,哪怕行程再滿,他仍然堅持每天彈琴兩小時。

因為這樣的“自討苦吃”,讓郎朗的鋼琴演奏總能保持超高水準。

於安樂中消弭,於憂患中成長。

在吃苦這條路上,郎朗看得通透,走得長遠。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

“平庸者躲避痛苦,優秀者不怕吃苦,傑出者自找苦吃。”

真正優秀的人,都是在苦難中修行。

認知能力越高,越喜歡吃苦。

吃苦,不是擁有受苦的能力,而是對一件事、一種生活方式有著異於常人的堅持。

這樣的人,能夠控制慾望,保持自律,能突破常規,也能跳出固有思維。

他們明白自己的目標,亦能堅持到底,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人這輩子,也只有吃夠了足夠的苦,才能享受足夠的甜。

與其被動承受等待,不如主動突破,掌握主動。

一個人只有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方能得常人不可得!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認知能力越高,越明白自己的“無知”

万科創始人王石,曾受邀去到大學授課。

儘管講台上的王石侃侃而談,但他自己卻明顯感到力不從心,詞不達意。

作為一名企業家,王石的生活都被工作所佔領,幾乎沒有任何時間讓自己充電學習。

他曾說:

“我是一名'工農兵學員'。我總覺得自己學習還不夠,尤其是在万科的30多年。

 

如果有機會希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留學,去接受系統性的知識訓練。”

2010年,59歲的王石接受哈佛大學的邀請,進修學習。

因為語言問題,在哈佛的第一年,王石直言“很糟糕”。

為了追趕老師的進度,他通宵溫書,以至於在那一年裡,王石的眼睛幾乎看壞,散光嚴重,眼睛充血、視網膜硬化。

後來,他回憶這段經歷時說:

“在哈佛學習期間猶如'煉獄',比攀登珠峰還難。”

蘇格拉底說:“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人這一生,永遠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越是擁有高認知能力的人,越能接受自己的無知,而不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不斷接觸自己從沒有接觸的東西,才能更好地驅動自己不斷前行,去學習思考,升級自己的認知能力。

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張圖: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讀書越多,越能看清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不只有黑白,更存在許多灰色地帶。

認知越高,越能看破事物本質,即使偶有迷茫,也能窺探希望。

別把現有認知當成全部,也別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學習雖然很苦,但卻是治愈“無知”的唯一良方;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