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強大的“內驅力”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強大的“內驅力”
value101 2021-09-12 檢舉

 

 

可一句“唱反調”的評論,卻引人深思:

“你不能指望每件事都能得到正向激勵,你能指望的,永遠只有自己想做。”

 

客戶的拒絕永遠不留情面,無論你做了多少功課和備案;

 

領導的催促從不拐彎抹角,也不會在乎你熬了幾個通宵;

 

我們終將明白,這個世界不為成就你而存在,我們只能努力成就自己。

 

大學畢業後的張一鳴,起初是在一家小公司做程序員。

 

在他看來,工作沒有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

 

如果同事遇到問題,只要他覺得自己能幫上忙,都會想辦法解決。

 

幾乎每天,他都主動加班到凌晨十二點才回家,週末也在家編程到很晚。

 

入職不到一年,張一鳴就對部門各個模塊都有所了解,於是順理成章地被委任維護整個後端,接著就是領導一個團隊,然後是帶整個部門。

 

後來他離開公司,將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與資源,用在自己開發的軟件裡。

 

2012年,29歲的張一鳴成為字節跳動的創始人。

 

9年後,字節跳動估值接近4000億美元,那個曾經埋頭寫代碼的小伙子,幾乎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全球互聯網的格局。

 

在這世上,我們總被各種嘈雜的聲音,以及形形色色的利害得失所裹挾。

 

但若沒有發自內心的渴望,隨波逐流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多數人的平淡庸碌。

 

芸芸眾生,太多人是被世界推著前進。

 

唯有那些擁有強大自驅力的人生,才能最終推著世界往前走。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強大的“內驅力”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強大的“內驅力”

 

修煉內驅力,是一生的課題

 

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記述過這麼一件事。

 

當時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一天早上,有位朋友告訴他:

“我夢到我們將在復活節那天被釋放。”

 

有了這個夢作為寄託,他不再消極悲觀,每天都充滿鬥志,滿懷希望地等待復活節的到來。

 

可當複活節如期而至,集中營卻沒有釋放他們的消息,朋友的雙眼在一瞬間,變得黯淡無光。

 

他在意志消沉中迅速消瘦,很快鬱鬱而終,而此時距離他們被釋放,僅僅不到1個月。

 

最終倖存下來的維克多,在回想朋友時不由感慨:

“活下去的意義永遠來自於自己,而不是麵包、自由、甚至是信仰。”

 

世事無常,你永遠無法預料下一刻,命運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失望還是希望。

 

因此,與其往外尋求慰藉與寄託,不如向內培養內驅的動力。

 

三個建議,助你驅動自己的人生。

 

1. 將每次困難,視為必經之路

 

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開篇第一句話: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上最偉大的真理。”

 

一個人唯有意識到,人生本就是緩慢受錘的過程,才會以主動的姿態去面對苦難。

 

而不是遇到一些挫折與阻礙,便怨天尤人,感慨命運的不公。

 

我們拼命實現我們當初的承諾,是為了配得上自己曾經吃過的苦頭。

 

每次阻礙,都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再度匹配的過程;每次困難,都能照見我們心底,那些真正渴望的追求。

 

將困難當成修煉,你將逐漸擁有不被外物左右的力量。

 

2. 人生不談湊巧,眼下便正當時

 

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計劃從9點整準時開始看書,然後心安理得刷起了手機。

 

直到刷得忘乎所以,抬頭髮現9點早已超出幾分鐘,歉疚感一閃而過後,你對自己說:

“反正超過9點了,我索性10點整再開始吧。”

 

而到了10點鐘,卻總又被其他事情耽誤,一來二去,搞得整個上午的計劃付諸東流。

 

我們總對開始的時機抱有各種完美主義,然而一味等待,卻讓原本躍躍欲試的心,淪為漫長的精神內耗。

 

但其實,內驅力就是讓自己成為人生的動力源泉,盡可能屏蔽外界的觸發條件。

 

人生等不來湊巧,眼下便是剛好,唯有當機立斷的果決,才能讓主動權回到自己手中。

 

3. 先有專注力,後有內驅力

 

曾有研究表明,一個人95%的行為,都是自動反應,或對應某種需求的應激反應。

 

當一件事成為習慣,人們便不會糾結,要不要去做這件事。

 

所以說,與其用一蹴而就的內驅,讓自己的意志備受煎熬。

 

不如先專注於一件小事,比如日常早起、定期鍛煉、抽空看書。

 

等到這些行為內化為習慣,再將釋放出來的意志,專注於下一件小事上。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專注於點滴小事,做到自律自覺,才能逐漸成就全方位的內驅人生。

 

 

殘奧會的開幕式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隻單翼的飛機。

 

雖然只有一片機翼,可最終仍能顫顫巍巍地飛上天空,靠的是強大的內置動力。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猶茂。

 

在這世上,真正能抵御風霜雪雨的,不是有所憑依,而是內在本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