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value101 2020-10-27 檢舉

 

你看,拔苗助長的感情,最終都死於速成。

我們並不真的清楚別人的脾性,更多摻雜了自己的想像在一段關係裡。

而過度熱情的人,未必真的熱心,他們開始和你走的過近,後來未必會長情。

如果給彼此一些觀察的時間,給感情一點衡量的距離,那人生在世,或許會少很多遺憾與齟齬。

不知何時起,我們交友拼速度,卻忘了識人要用心。

網上,一個視頻火了,叫《你手機裡的常用聯繫人有多少?》

視頻中,接受調查的受訪者們,都被問到手機裡的常用聯繫人有多少?

一打開手機,每個人的微信聯繫人,都突破了四位數。

畢竟,現代人營營於社交,逐逐於交友,“好友”的數量龐大,也在意料之中。

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接著,視頻導演提出這樣一個要求:請刪掉已經不聯繫、半年都沒聯繫過的人。

受訪者一一照做,不料,原來有上千位好友的通訊錄,瞬間寥寥無幾。

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此時,大家才面色尷尬,苦笑:原來,那些所謂“熱快”的關係,真的留不下幾段。

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信息時代,把社交的門檻越拉越低,將人和人聯繫得太快。

見面加個微信,就是朋友,朋友圈幾次點贊,就是熟悉面孔……

這些給我們以巨大的錯覺:以為彼此早已親密無間。

一直以來,我們都錯把熱情,當真心;錯把熟稔,當親密。

殊不知,那些所謂的“好友”和“人脈”都是浮沫,太輕,太淺,一個變故,便是樹倒猢猻散。

而社交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把時間花給那些不值當的人。

 

慢一點的關係,更長久。

三毛說過一段話非常經典:

“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
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而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

深以為然。

提起魯迅,人們多想起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犀利,他和瞿秋白的友情佳話,卻鮮為人知。

動盪年代裡,魯迅和瞿秋白因文相知,由共同好友牽線傳話後,更是相互賞識。

照理說,遇上知己,常人會立馬相見,增進感情。

這兩人卻是不落俗套。

儘管惺惺相惜,之後一切交流,依舊只通過好友馮雪峰轉承,或是口頭相傳,或是書信交付……

一來一往,淡然處之,情誼卻如流水緩緩,不曾斷絕。

時隔許久,兩人終於在上海第一次照面,“滔滔不絕無話不談,生怕時光過得太快。”

臨別之際,魯迅寫下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別熟太快,用心識人

 

“洛文”是魯迅筆名之一。

之後,瞿秋白遭災,魯迅全力救助,為保護瞿秋白,不惜以身犯險,為他妥善安排容身之地。

他們生活中相交甚少,卻相互信任,危難之際,肝膽相照。

這,便是真正的感情:不顯於形,只記於心。

如果說,快熱的感情如噴燈,激情興趣來勢洶洶,去勢匆匆。

那麼,長遠的關係便如火爐,看似溫吞,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真正在乎你的人,他們的關懷或許安靜,但不會遲到。

相比之下,與其羨慕那些場合不斷,酒友眾多的人,誰不更願擁有一兩個安安靜靜卻真正交心的朋友呢?

 

《菜根譚》中寫:“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新思理。”

處世之道,向來不易。

一個“冷”字,卻道盡萬千。

此中,是靜心觀物的淡然,是審時時局的謹慎,是冷熱有度的分寸,亦是一顆細水長流的慢熱之心。

“別和太快熱的人做朋友”,貌似是一句過於絕對的俏皮話。

可有時候,慢熱一點,冷淡一點,是為了把有限的熱情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人生短暫,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

人際關係,只需調整到最舒適的距離。

只有一次的人生,不必太著急。

不如,我們慢一點,再慢一點。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把日子過成最優雅的模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