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value101 2020-08-09 檢舉

 

,工作中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久而久之不僅領導會對這種人的“能力產生懷疑”,自己也會覺得陷入越忙越亂的“負循環中”。

你要懂別人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瞬間達成共識。

明明你想請小王幫你做過活動策劃,你卻冗長的和他聊起了“最近活動做的怎麼樣”?“那個商品我看挺好,為什麼沒有讓那個品牌方參加”的話題。

人家不耐煩的說:有什麼事活動有什麼問題麼,品牌不參加不是我的原因,活動效果挺好,這不是你關心的問題。

自己不過是想找到幫個忙做個活動,卻被無關緊要“形容詞的寒暄帶來的廢話”而影響了“你預期想實習的那個事情”。

這樣的表達反而還讓小王誤會,還以為你要審視他的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廢話定律”。

抓不住重點,結果也會與你分道揚鑣,“懂話兒”和表達是在工作中核心的“生存能力” ,90%的問題是因為表達不暢而產生的, 不要讓廢話定律成為你行動的阻礙。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03.講“廢話”容易喪失觀察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喜歡短平快所見即所得的效果,比如甲方公司花錢投放就要增長,企業招聘來新人就能產生效益,那麼愛講廢話就不會遭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因為話多給別人留下的便是做事情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等類似這樣的印象,同時也會讓自己不斷地喪失“觀察的能力”。

1.說的多就感覺自己會的多。

講正確的廢話除了在“道德層面”上有優越感,還會讓自己在認知上有些錯覺,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什麼都會 ,可以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才是最大的無知。

沒有反駁,你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比如我現在問你“私域流量運營最重要的是什麼?多數的回答“留存,复購,老帶新”。

同樣的問題我換一個人再去問,得到的答案會基本相似,如果不相同自己可能會在進行補充式探討。

那麼反過來思考對於這兩人我說了什麼?我只不過是提了一個相似的問題,並沒有說什麼答案,但是我得到了什麼?

我得到了“贊同與優越感” ,提的問題既定的答案其實在自己提之前內心裡面就已經“形成了”,通過詢問的方式只不過是想得到一些別人的肯定,看看別人的說法而已。

回頭看自己成長了麼?答案是沒有。

這種贊同和優越感會讓自己內心覺得“好有道理”,別人回答的答案也是你預期的,然後你就會往自己說的“好正確”,居然都沒有人反駁去想。

別人都不願意反駁你了,心裡的條件反射就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 ,越優越你就越不願意學習,沉浸在“我很正確的想法中”,然後就會逐漸喪失學習和有效思考的動力。

慢慢的反省能力也會下降,說一大堆有道理而正確的廢話的自己就好像那個“沒有穿外套的自己”,還覺得身材不錯,其實很差勁卻沒有意識而已。

自己可能真的什麼都不太懂,就自認為掌握了社群運營的至理名言和核心智慧。

然後你就會慢慢廢掉,廢掉的不是“那些說出去的廢話”,而是無知,對自己無知的見解還感覺很對。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2.說正確的話,不說正確的廢話。

正確的廢話不是胡說八道,是說的很有道理條理性也很嚴謹,但是沒有味道,對思維的升級,事物的見解沒有任何啟發。

你在工作中應該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人,不明理的人會覺得他們說的很專業,很厲害,但是更為專業的人其實一眼就能看穿,只是不願意揭穿而已。

更專業的人見的和懂的多了就懶得去反駁了,因為認知高度在哪裡,理解層次不同,就不想就此爭論的臉紅脖子粗,追求對錯,無任何價值意義。

即使這種人對專家教授說,他們也會點點頭,看似得到了教授專家的認可,其實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長此以往除了自信心增加了,其他什麼都沒有增加,不過也是一種能力。

我經常去參加一些行業的大會聽多數人的演講,有沒有實力通過自己做的項目,案例就能看出,別看一個主題演講只有15-20分鐘就可以看透一個人是不是真“專業” 。

有些大咖上台會直接分享自己的心得乾貨有些大咖上台就只會和你講“正確的大道理” ,因為他們內心沒有東西就只能講這個了,其實很雞肋。

何為正確的話:

場景不同,理解方式也是不同,在大會上我自認為是那些能夠給別人帶來獨立思考,激發思維的話就是正確的話。

正確的話也是一種解決方案,聽完之後可以激發你的慾望,讓你能夠朝著正確的發展。

何為正確的廢話:

空話,虛話,套話沒有和實際問題掛鉤,說了多餘又不能針對的解決方案的話都稱之為正確的廢話。

比如從執行層面,互聯網領域經常說的“深挖顧客需求”“拉開競爭對手距離”。

再比如我經常看別人稿件當中說的:“ 麻煩您把發言中水份再擠掉些,這樣我們的效率會更高一些”。

那麼你肯定也能看得出,這就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

正確的廢話通常是“形容詞+定詞+名詞組成”,缺少動詞也缺少量詞,換句話說:“就是不擔責任,沒法衡量”。

我也經常聽很多父母跟孩子們講:“你要用好孩子的高度要求自己” ,那麼什麼是孩子?對於小朋友來說是 一臉茫茫然 的。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04.不要讓你的話缺少“實用價值”。

廢話分場合,有些人說廢話源於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比如在某些場合怕說錯話,就用一大堆形容詞彙去掩飾,其本質就是“凡事沒有絕對,我不能把話說死”。

“對對對,就是這種情況”,“任何事情你要堅持,努力才行”,那個男的也不錯,如果你不喜歡就放手也行,這些就屬於典型的沒有價值。

1.多數的廢話源於能力不足

當領導問你本月目標是什麼,你不知道的時候就只能柔和回答,自然也就沒有的價值 ,弱化了自己,當我們越想展現自我的時候,就越容易 多說一些無意義的話來強調自己。

多數的廢話都是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現,你總是想表現自我,卻拿不出真本事,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了。

開會的時候,你資歷尚淺也只能說模棱兩可的話,“我支持他,他說的對”,雖然領導不能挑出你有什麼毛病,長期下去你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朋友失戀了找你訴苦,你勸他半天只能說正確的廢話(空話和雞湯),比如再找一個吧,那個不好,這些話有什麼用呢?

說了很多安慰的大道理,對方也不一定能領情,都不如陪她喝一頓,大罵一頓,痛哭一頓爽。

你也許報過很多的課程,總是告訴你不能這樣那樣,那具體課程裡面有沒有可以實際行動的落地方案呢?

如果沒有趁早關閉吧,不要讓自己最後也成為那樣的人,“沒有價值可言”全是正確的廢話。

任何時候,如果你說的話激不起千層浪,讓別人沒有討論的興趣與和你交流的慾望,也沒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那麼說明自己就需要“反思了”。

人性本質就是一場價值交換,如果你說的話是類似於像上面那樣完全正確又沒有改變方法的話,那就是“大道理” ,對於聽者來說就是廢話。

仔細想想別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接,只能說“是是是,你說的對”,卻不知別人心裡想的是:“TMD有什麼卵用”說的對,沒有落地。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如何改變說“正確廢話的習慣”

你要讓自己說的話成為“實用的東西”,這樣才有力度,請記住“沒有想法的時候不要說,有想法的時候找論據去說,慢慢說”。

沒有決定的時候少說,有決定的時候“精簡的說” ,有理有據的東西是最讓人舒服的。

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反复嘮叨孩子成績不好卻幫不上什麼忙,最後長大後兩個人分歧越來越大,因為孩子在不斷成長,而父親呢,卻在不斷說正確的廢話 (多穿衣服,好好學習,注意健康)。

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把數學成績給我提上去,秋褲穿上,少在學校撩妹” ,那是不是更精準的戳中孩子 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要在“形容詞,名詞後面加上動詞”,如果可以最好再加上可以量化的詞 ,多數時候,那些真理是解決不了核心問題的,與其靠真理解決問題,你不如找到問題的直接痛點。

你看那些生活中會聊天的人,他夸你漂亮帥氣的時候,絕對不說空話。

而說到是:“你這個口紅和自己今天的妝容很搭,顯得很有氣質”,你這個手錶和你現在的身份很匹配,顯得很乾練而精緻。

這些總讓人很舒服的話,都是在細節中呈現的,讓自己說有“內容的話,做有價值的事” ,不要擔心說錯話,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讚同你說的話,你得多平庸。

核心觀點:

從傾聽者角度,包容那些說“正確廢話的人”,因為所有溝通的意義不在內容上就在於形式上,讓自己多一份耐心

從個人成長角度,“少說正確的廢話”,就是不斷打磨自己, 君子要少言做事快,人狠要話不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