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value101 2020-07-10 檢舉

 

何為“工匠精神”?

管理學專家汪中求說: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

 

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其實,“工匠精神”折射的就是追求極致的“笨功夫”。

這種“笨功夫”不只是在手工領域需要發揚,在任何崗位都需要提倡。

當今社會,這種“匠人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反觀當今社會一些有小聰明的年輕人,不願下笨功夫,不願意打牢基礎,遇到難題總想繞開彎路走捷徑。

他們不知道,“笨”到極點,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一個人最可貴之處

就是懂得用笨方法

央視記者晏琴說:

“什麼樣的記者是好記者?可能答案有很多。

 

但在央視有一個共識:

 

要當好記者,要做好節目,就必須學會踏踏實實下笨功夫!

 

記者用的是'笨'辦法,但恰恰也是他們最聰明最可貴的地方。”

無論是新聞寫作,還是其他寫作,道理是一樣的,只有下得“死”功夫,才能做出“活”文章。

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想必很多讀者都很喜歡,但對於作者當年明月的成長歷程及小說背後的故事想必不少人不大了解。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在成名前,他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他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性格偏內向,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只能算中等,無任何特長,一直被老師、同學甚至父母視為資質平庸。

石悅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對歷史的痴迷,一套《上下五千年》歷史叢書是他童年、少年時形影不離的好夥伴。

進入大學,石悅將自己的課餘時間全部交給了史書。

只要有空,他就會一頭扎進圖書館,如飢似渴地閱讀著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史書。

大學畢業後,石悅考取了廣東某地海關的公務員,工作之餘,他很少參加休閒活動和社交應酬。

不顧他人的議論,獨自躲進史書中與各朝各代的歷史人物交友為伴。

直到有一天,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小說紅遍網絡,許多出版商趕到石悅的單位爭相要和他簽訂出版合約時,大家才知道:

這個平時毫不起眼、有點內向的小伙子就是目前網絡中大名鼎鼎的當紅作者“當年明月”。

後來,有媒體記者向石悅討取成功經驗時,他調侃地說道:

“比我有才華的人,沒有我努力;

 

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有才華;

 

既比我有才華,又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能熬!”

當年明月口中的“熬”,其實就是堅持不懈地下“笨功夫”,這一點與演員孫儷“英雄所見略同”。

對於自己的成功,孫儷曾向記者坦言道:

“我沒有訣竅,我的方式很'笨',做一件事,就重重地把力氣打下去。

 

'笨'對我來說,就是最直接的力量。”

成功向來就沒有捷徑可言,只有你走過了那些必經之路,歷經了那些必受的磨難,才能一步步抵達終點。

你日積月累的笨功夫,也終究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笨,是一種天賦(深度好文)

 

國學大師錢穆說:

“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黃仁宇從小就喜歡歷史,年輕時想拜在一位老師門下,那老師拒絕了,說:“你太笨。”

笨人於是下笨功夫,有十年時間,他每天在業餘時間只做一件事:通讀《明史》。

到最後,他成為了一代明史專家,寫下了《萬曆十五年》。

2019《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並非天賦過人,成為“背詩機”源於20多年來反复背誦練習,直到脫口而出。

他還說,終有所成的不是那些貌似多才多藝上躥下跳的人,而是專心致志惟精惟一的人,“我正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和互聯網搜索專家吳軍自認為是個笨人。

他曾說如果自己臨終前能夠留給後人一句話,概括他一生所有經驗的精華,那麼這句話就是“上帝喜歡笨人。”

知乎大咖採銅在《精進》一書中說: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譟的,熱點是速朽的。

 

而反過來,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

不夠聰明的人,要足夠笨,生活從不曾虧待過下足夠笨功夫的人。

捨得下笨功夫,才能行穩致遠,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