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value101 2020-07-08 檢舉

 

這次弟子只是磨平了兩頭,就送到方丈那裡讓他檢查。

方丈接過刀,緩緩說道:

“難道你磨刀就是為了應付檢查嗎?我看這次你只是磨了兩頭,並沒有真正用心去磨啊!”

聽到師父這番話後,弟子趕忙跪下懺悔,請求師父指導如何才能磨好一把刀。

師父說道:

“磨刀之前,你應該平靜心緒,這樣才能用力平均,從刀的一端磨到另一端。

 

無論有多少事情等著你去做,你的心都不能亂。”

聽完方丈的教誨後,弟子幡然醒悟。

從那之後,無論情況有多緊急,他都能把“穩”字放在心中,以沉著之心去處理問題。

薩迪說過:

“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者的後邊;

 

疾馳的駿馬落後,緩步的駱駝卻不斷前進。”

跑得快的人,未必就能先到達終點,做事急的人,也未必就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有時候,正是因為跑得太快,才來不及分辨究竟哪條路才是捷徑。

做事之前,先沉下心來觀察形勢,才能不急不躁,穩中求勝。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生活慢,品味世間美好

三毛有句名言:

“最深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與和諧。”

當你在領略過城市的喧囂,感受過人情的冷暖之後,能夠放慢腳步,靜靜地觀察天地與人世,收穫的便是這世間的美與和諧。

身處快節奏的時代,許多人只顧匆匆趕路,已經走得太過遙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何出發。

人不應該每時每刻都疲於奔命,我們更應追求的,是生活的質量。

快一點,增加的是速度;慢下來,提升的是品質。

人生路上,適當慢下來休息一會兒,你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體驗。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著名作家林清玄,便是一個提倡“慢生活”的人。

林清玄幼時家境貧寒,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的良好教育,但他卻每天堅持讀書、寫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歲時,林清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從那以後,他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寫作之路。

30歲之前,林清玄便獲遍了台灣的文學大獎,更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名利雙收的林清玄並沒有感到快樂。

由於需要參加大量的會議與應酬,他感覺自己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很難靜下心來寫作,初心也在逐漸變得模糊。

此時,林清玄便產生了暫時逃離塵世,去追尋生命意義的想法。

而立之年的他,果斷放下令人羨慕的工作,入山參禪清修,渴望用心感受生活的真諦。

他的選擇令很多人不解,卻給了自己一個新的機會。

參禪靜修後的林清玄,將禪宗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在提升作品境界的同時,也使許多人愛上了節奏緩慢的生活方式。

在《清歡》一文中,林清玄提出了一種寧靜、閒適的生活態度,這一生活態度令無數讀者嚮往。

“清歡”是一種清淡的歡愉,可以是聽聞林間鳥鳴時的感動,也可以是靜品一壺烏龍茶時的閒適。

對於林清玄而言,這種“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的生活方式大有裨益。

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慢,使我們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實,在日常生活中活得更自由。

在忙碌與喧囂之中,人們很多時候會忽視生活本身的美好,忘記了自己的那份初心。

人不能一直處於奔波勞碌的狀態之中,若是只顧低頭趕路,即使走遍千山萬水,仍然走不出世俗的束縛。

適時放慢前行的步調,學會享受片刻的安寧,即便路上佈滿荊棘,你也能從中嗅得花香。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沈從文有言:

“人生實在是一本大書,內容複雜,分量沉重,值得翻到個人所能翻看到的最後一頁,而且必須慢慢地翻。”

誠然,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的一生不過須臾,但對每個人來說,人生並非匆匆而過。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厚厚的書,需要你傾盡一生的時間去認真閱讀。

做一個“慢性子”的人,逐​​字逐句地品味你的人生之書,那麼精彩的情節,也許就在下一頁。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