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過年的最好方式:離人群遠一點,也別請一大群人吃飯
年輕的時候,忙著工作,沒有時間去聚會。
很多的親戚、同學、老友都慢慢冷落了。
退休之後,這人的時間寬裕了,也不愁收入問題,再去把弄丟的感情找回來。
尤其過年,除了親戚相聚,還組一個飯局,請同學、老友參加,熱鬧鬧鬧的。
其實,事情不會隨人所願,退休老人一旦混到人群裡,就會盲從。似乎自己的時光和金錢,被裹挾了,花很多面子錢。
如果是常常聚會吃喝,就算是大家輪流做東,都是花錢買罪受。
因此說,退休之後的過年,離人群遠一點,更別請一大群人吃飯。
01
群體中,人心叵測,這情緒內耗就來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
人在社會上混,不可能一直單打獨鬥,總是要透過人群去獲得利益的。就是普通朋友,也有一定的情緒價值。
從小到大,我們也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
依照社交的根本邏輯,我們在職場上,會幫助一些熟人,也被熟人幫助。從而完成利益交換。
當然,有一些親戚,他們求你辦事,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也會幫一把。
只是你再厲害,也不能照顧到所有的親友。總有一些親戚,求你辦事,但並沒有得到你的回應。
愛莫能助的時候,是很多的。
在你退休之後,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別人對你也敢說真話,甚至跟你叫板了。
別人對你好不好,是否歡迎你入群,聚會,態度就一目了然:給過好處的人,不一定感激你;沒有給過好處的人,一定會討厭你。
根據利益的取得來決定關係的親密度,這樣的做法。讓你感受到來自一部分人的惡意。聚會,變成了札心的事。
比方說,吃飯的時候,有親戚來一句:「當初希望你幫孩子到某學校讀書,你又不幫忙,現在說一些客套話,有什麼意思?」估計你恨不得馬上走人。
人多了,總有人會“哪壺不開提哪壺”,不是所有人都情商高,會促進和諧。
02
一大群人一起相聚,一準沒有好結果。
為什麼一大群人在一起喝酒,往往會有一、兩個人喝醉?
為什麼一大群人一起打牌,會有一個兩個人被算計,輸掉很多錢?
為什麼一大群人吃飯,到了後來,卻有很多人開溜,不願意買單?
為什麼一群人在一起,就擔子特別大,做一些壞事?
帶著一連串的問題,你進行一些心理分析,就會發現一個規律──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給一個人去做,他會勤勤懇懇地做完,效果符合預期。
如果一件事給一群人去做,大家覺得責任在群體,自己不該承擔那麼多,因此慵懶散。結果會怎樣,不確定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