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弱德,才是一個人的頂級智慧

葉嘉瑩:弱德,才是一個人的頂級智慧
value101 2024-12-24 檢舉

 

特別是當我們做出一個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決定時,質疑和抨擊聲,有可能直接把我們湮沒。

 

來源:視覺中國

那麼,面對質疑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其實不是反擊,而是堅守。

堅守自己的信念,堅守自己的理想。

然後一點一點去做,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抱住的已是一棵參天大樹。

湖南衡陽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劉玲琍,曾經無數人質疑她是在“炒作”,在譁眾取寵;還有人說她是在做無用功。

但劉老師沒有理會這些攻諦,她自編教材,自創唇舌操、觸摸法和情境教學法。

每天一對一教學,讓學生感受氣流的大小、聲帶的振動。

最終,她教的80多名聽障學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學。

人在一生中面對質疑的時刻不算少數,但是,如果一一去回擊這些質疑,就會耗盡我們的心力。

回擊在有的時候是沒有必要的。

與其回擊,不如堅守。

然後一點一點地實踐,在逆境中做到「有所完成」。

這便是「弱德」的第二層次。

 

生活不易,「弱」者長存

2020年,一部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撣水月在手》上映。

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滿頭白髮、滿臉皺紋的老人。

但她的眼神,依舊澄澈而明亮;

說話的聲音,依舊溫柔而堅定。

了解葉嘉瑩故事的人,都對她的狀態感到驚訝:

一個一生經歷了許多波折的人,為何還能如此平靜?

對此,葉嘉瑩是這麼說的:“人生就像一場夢,夢醒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那些經歷過的種種,又有何妨?不過是一種體驗罷了。

此即「弱德」的第三重境界,它代表著一種韌性。

原野上生命力最頑強者為小草,疾風暴雨來襲,它會東倒西歪;

但雨過天晴後,它又會立在那裡。

野草本身,也有一份「弱德之美」。

而這種歷經百苦又雲淡風輕的狀態,就是「弱德」的至高境界。

也即馬未都所說的:“眼睛裡寫滿了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

這是一種極致的生命狀態。

 

來源:視覺中國

作家餘華在美國的時候,曾聽過一曲《老黑奴》。

黑奴在過去的美國,是純純的社會底層。

他們經歷著種植園主的奴役和剝削,做著最粗重的活兒,吃著最廉價的口糧。

曾經有黑奴,只是因為幹活幹得慢了,女兒的手腳就被主家給剁掉了。

主家還把從他女兒身上切下來的斷肢放到黑奴面前,羞辱他。

這就是他們真實而悲慘的經歷。

《老黑奴》這首歌裡的主角,經歷了一生的苦難。

家人全部先他而去;

身邊的故人朋友,也日漸凋零。

他就這麼孤零零地活著。

但耐人尋味的是,經歷過這麼多苦難,這位黑人兄弟依舊友善地對待這個世界。

沒有一絲怨懟,沒有半句抱怨,只有滿滿的善意與和平。

這個狀態,最終啟發餘華寫出了著名的《活著》。

是的,那個老黑奴,大概就是福貴的原型。

而活著的內核,就是展現生命的韌性,活出「弱德」的最高境界。

 

寫在最後

王國維曾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詩人。

「弱德之美」不僅是詞體美學的意蘊,更有人格風骨的美感。

它是一種外圓內方、一以貫之的美。

葉嘉瑩先生以「弱德之美」這個概念,對中國從古至今的操守進行了界定,這不僅是詩詞的範疇,也是對文化的貢獻。

且對我們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

或許「弱德之美」就是葉嘉瑩先生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