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弱德,才是一個人的頂級智慧
“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11月24日,享譽海內外的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與世長辭。
這位經歷過風沐雨的世紀老人,走過了百年歲月,著作等身。
華夏之內,緬懷之聲不絕於耳。
葉嘉瑩的生平經歷,大家已耳熟能詳。
但她開創的一些詩歌概念,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葉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弱德」。
以弱為德,以弱勝強。
這個名詞貫穿了她整個學術生涯和整個人生。
那麼,究竟何為「弱德」?
面對苦難,隱忍不是軟弱
生而為人,我們會遭遇各種苦難。
天降的,人為的,自造的。
葉嘉瑩生於亂世,早年歷經家庭變故與國家危機。
對她來說,苦難就像一位老朋友。
幼年時,見母親過世,和父親失聯。
成年後,隨丈夫前往台灣,又逢遇特殊時期,丈夫入獄,她獨自產下女兒,四處兼課補貼家用;
之後丈夫重獲自由,又因生活挫折,變得脾氣暴躁,家庭的經濟重擔,都壓在葉嘉瑩的身上,丈夫還常常不與好臉色。
晚年時,女兒女婿車禍身亡,讓她體會了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
但面對這種種,葉嘉瑩選擇了承受與隱忍。
默默教課,默默生活,默默讀詩詞。
這是她的個性,也是「弱德」的第一層意義——
隱忍,內斂。
來源:視覺中國
很多人以為,隱忍便是軟弱,實則不然。
很多時候,苦難落到我們的頭上,便是千斤之重,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在苦難面前,能夠默然地隱忍,實則已是極大的堅強。
我家樓下,有一位收廢品的廖叔。
廖叔長年在風吹日曬下工作,為社區住戶整理廢品。
印象裡,他從不說話,也不跟別人打招呼。
每次我們叫他,他也只是點點頭,然後便兀自工作。
曾經我以為他不近人情。
後來母親告訴我,不是這樣的人。
廖叔是個苦命人,父母早亡;
大女兒患有孤獨症,妻子前年患有尿毒症,花去了家裡大半積蓄;
唯一康健的小兒子,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半身截癱。
命運給他的劇本,就是如此不堪。
但廖叔的應對是,每天準時上班,風雨無阻;
從不遲到早退,每一桶垃圾都認真分類。
他的沉默,或許是因為心事過多,實在不想過多開口。
從那之後,我對廖叔的身影,多了一分莊敬。
其實,人是那麼孱弱和渺小。
很多人在苦難來臨時,直接就被撕裂了;
忍住痛,往前走,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人了。
面對質疑,堅守就是反擊
1974年,葉嘉瑩決定回到祖國大陸教書。
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與反對。
當時,她已經在加拿大站穩了腳跟,有著不錯的待遇和地位,如果回到大陸,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而且,丈夫和女兒都在加拿大,一旦回去,就意味著要和他們分開。
但葉嘉瑩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
她說:“我是中國人,我要把中國的詩詞文化傳播出去。”
回到大陸後,葉嘉瑩先後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大學任教;
開設詩詞講座,組織詩詞朗誦會,為推廣中國的詩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她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和指責。
他們言辭激烈,用上了「叛徒」這樣的字眼來攻擊她,還在私人社交場合與她劃清界限,並在學術論壇中,刻意忽略或貶低她的貢獻與成就。
面對這些質疑和指責,葉嘉瑩沒有辯解,也沒有退縮,只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她撰寫了《唐宋詞十七講》《迦陵文集》《迦陵論詩叢稿》等一系列著作,在國內多所高校開設詩詞講座。
於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後來捐出自己三千多萬的積蓄成立了「迦陵基金會」。
很多時候,我們會遭受質疑和污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