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父母,都會主動跟孩子講這3種話:廢話、情話、悄悄話
看,在父母的語言傷害下,孩子被傷得“體無完膚”,最後被迫把自己藏起來,築起一道防線。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指出: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沒有誰當父母是為了破壞孩子的人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善良、有愛。
只有用愛代替否定,用情話取代打擊,給孩子傳遞足夠的溫暖和愛意,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生命。
作家徐徐的兒子剛出生時,她每晚睡前用嬰兒油幫兒子按摩,兒子會特別滿足,整晚都睡得很香甜。
她常對兒子說“我愛你”“你是我的寶貝”,親親兒子的小臉蛋,兒子也會甜甜地回應“媽媽,我最愛你了”。
每當兒子發表觀點,無論是否和她一致,她總會強調:“兒子,你的這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你這麼愛思考讓媽媽很開心。”
在肯定和鼓勵下,兒子個性沉穩堅定,不畏艱險、不怕挑戰,和朋友相處謙讓有禮,善於表達感情。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來自父母的愛和認同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分。
父母不吝對孩子表達讚賞、肯定和認可,會讓孩子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分量,明白自己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有父母的愛和關注兜底。
即使他日後離開了家,遇到再難的事,只要一想到父母的愛,也會渾身充滿力量,堅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來源:視覺中國
聊“悄悄話”,更能走進孩子的心
最近看熱門影集《巷人家》,有個場景很感人。
閔妮飾演的媽媽黃玲,因不願意婆家安排外甥到家裡住,怕影響兒子高考,跟公婆起了爭執。
甚至表示寧可離婚,獨自撫養兩個孩子,也不會讓孩子犧牲。
面對眾人的指責和兒子的不解,黃玲到兒子房間細細講明了原因。
兒子聽了她的話後也流下眼淚,理解了她的苦心。
是黃玲關起門來,特地跟兒子私下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才得到孩子的理解。
身為父母,有些話不方便當著別人的面說給孩子聽,這時單獨和孩子說些體己話,更能拉近彼此的關係。
尤其是需要顧全孩子麵子的場合,父母的「悄悄話」還能滋養他們的心。
身邊一位朋友分享過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
那時他7歲。有一天,他請小夥伴來家裡玩,結果在追逐中,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
媽媽走出來時,看到滿地的玻璃渣和幾個傻傻站在原地的孩子。
當時氣氛有點尷尬,但媽媽抑制住情緒,把殘局收拾完後,溫柔地對大家說:“玩去吧!不過不要再跑來跑去了。”
當小夥伴們離開後,媽媽才跟他分析這件事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後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類似的錯誤。
他說,很感激媽媽在自己犯錯時,既沒讓他當眾丟臉,也讓他認清錯誤,比大聲當面責罵他的效果好太多了。
現在他特別懂得換位思考,尊重他人。
明智的家長知道,孩子犯錯或遇到問題時,要單獨教育,給孩子尊嚴。
特別在這三種情況下,父母用悄悄說話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的效果會更好。
1.輕聲細語地給孩子要求。
如果想讓孩子做什麼事,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身邊輕輕地告訴他。
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悄悄話比大聲呵斥的作用大得多。
2.孩子犯錯,關起門來教育。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以私下及時提醒孩子。
尊重孩子的同時,幫助他認識錯誤,尋找補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關懷的愛去溫暖、感化孩子。
3.睡覺前,鼓勵並引導孩子。
充滿儀式感的睡前“悄悄話”,能緩解孩子的不安,讓他的身心放鬆和滿足。
父母認真聆聽孩子說話,會使孩子慢慢學會跟父母分享他的憂慮、希望和心願。
來源:視覺中國
作家愛默生說: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收到的愛的品質、陪伴和榜樣示範。”
父母用心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用行動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也能從中受益。
父母用心關注多一些,與孩子多聊一點,更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說話甜度高一點,孩子的心就暖一些,孩子更有愛。
父母尊重孩子多一分,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多一點,親子關係更貼近。
從今天起,做有智慧的父母,做會聊天的父母,做能寓教於樂的父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