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蟄吟唱的地方》:一個人的開悟,是從孤獨開始的
奧斯卡獎得主瑞茜威瑟斯彭評論小說《蝲蟄吟唱的地方》:“我簡直沒法描述我有多喜歡這本書,真希望這故事不要結束。”
《蝲蛄吟唱的地方》是2019年全美現象級暢銷小說,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榜168週,由此改編的電影《沼澤深處的女孩》,上映後同樣好評如潮。
書中,講述了女孩基亞在濕地獨自生存,並努力成長的傳奇故事。
基亞從小被家人拋棄,只上過一天學,終身沒有離開濕地,大多數時光都是孤單一人生活。
然而,在漫無邊際的孤獨中,她沒有埋沒自己的光芒,而是靜下心來閱讀、研究濕地,最後成為了大名鼎鼎的生物學家。
孤獨看似煎熬,其實是最好的增值期,可以鍛造靈魂的深度,並且錘鍊心性的堅韌。
一個人真正的開悟,往往是從隔絕浮華,享受孤獨開始的。
1
每個人的生命中
總有一片孤獨的沼澤地
書中,一片荒涼的濕地裡,住著小女孩基婭一家7口。
基亞的父親曾是一位富家公子,後來家道中落,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二戰爆發時,父親參軍入伍,幾年後拖著一條跛腳回來,靠著每週領退伍津貼養活一家人。
家庭的衰敗、戰爭的創傷,使得父親一蹶不振,整日借酒消愁,一旦喝多了,就對家人大打出手。
基亞6歲那年,母親無法忍受家暴的摧殘,不聲不響地獨自離家出走。
幾週內,她的4個哥哥姐姐,也不想再當父親的出氣筒,相繼一走了之。
只剩下幼小的基婭,獨自面對終日酗酒、夜不歸宿的父親。
這時候,比起承受父親沒來由的謾罵和毒打,她更害怕的是父親也棄自己而去。
於是,她一邊小心翼翼地看著父親臉色,一邊努力學習煮飯、洗衣服、收拾房子。
她的費力討好,逐漸喚醒了父親心底的一絲溫柔。
父親頭腦清醒時,會教她開船捕魚,陪她玩卡牌遊戲,帶她一起去碼頭買東西。
直到基亞10歲那年,母親突然寄來一封信,說自己回了娘家,想把幾個孩子接到身邊生活。
父親看完信後非常憤怒,咒罵著母親的離去,並一把火將那封信燒成了灰燼。
從那以後,父親開始變本加厲地酗酒,喝醉後便不見蹤影,一連數日後才回家。
再後來,父親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從一週、兩週,到一兩個月,直到永遠消失。
基亞不知道父親去了哪裡,更不知道母親的住址,只能無依無靠地徘徊在濕地深處。
她也想過走出濕地,融入鎮上的居民。
當當地政府安排她接受教育時,她滿懷期待地坐上了那輛開往學校的汽車。
可上學第一天,大字不識、不修邊幅的她,受盡了同學的嘲笑。
鎮上的人們也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稱她為「濕地垃圾」「沼澤老鼠」。
飽受排擠的她,哭著跑回了家,從此再也不肯上學,並儘可能地遠離人群。
白天,她高度警戒地躲避鎮上居民;到了深夜或凌晨,她就去採集貽貝、捕魚、製作燻魚。
她將貽貝和燻魚拿到碼頭的黑人老闆那裡,換取食物和生活物品,勉強維持生計。
數不清多少日夜裡,她孤身守在沼澤深處,咬牙扛下了無邊無際的寂寞。
想起董卿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行者,誕生於孤獨,死去於孤獨。”
孤獨是生命的底色,誰都甩不掉那份如影隨形的寂寥無幾。
即使我們看似有親友陪伴,有熱鬧可尋,也總會在某個時刻,意外陷入一片荒涼的沼澤地。
遭遇失戀時,你情緒幾近崩潰,可翻遍朋友圈,竟無人願聽你吐露心聲。
被誤解時,你感到無比低落,到處傾訴委屈,卻無人能與你感同身受。
遇到變故時,你急得不知所措,但也無人願意陪你患難與共。
你費盡心思建立的關係紐帶,維護的人情往來,往往被風一吹就散成了沙,指不上,也靠不住。
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陪你一輩子。
總有一段孤獨的時光,一些難捱的夜晚,需要你一個人苦苦熬過。
2
你越抗拒孤獨
就越容易被孤獨吞噬
隨著基婭逐漸長大成人,她的世界先後闖入了一些異性。
她獨自穿梭於濕地間的身影,首先吸引了一個男孩的目光。
男孩名叫泰特,曾和基亞最小的哥哥一起上學、玩耍,隱約了解基亞家的狀況。
有一次,基婭坐船去捕魚,不小心迷了路,是泰特為她指明了方向,帶她劃回了家。
後來,泰特發現她喜歡觀察濕地的鳥兒,便和她玩起了“交換羽毛遊戲”,分享各自收集的漂亮羽毛。
泰特也耐心地教基亞識字、閱讀、念詩,為基亞打開了生物學和文學的大門。
原本防備心極重的基婭,漸漸被他的關懷所打動,甚至不由自主地愛上了他。
很快,兩人互相表露心意,成為形影不離的情侶,在濕地的各個角落約會。
但一晃一年多過去,泰特考上了大學,需要離開家鄉好幾年。
他捨不得與基婭分開,卻又擔心基婭不願為他離開濕地,無奈之下,選擇與基亞不告而別。
泰特的離去,令基亞傷心欲絕。
她恢復了以往孤零零的生活狀態,一到晚上卻忍不住思念泰特,渴望有人陪伴自己。
一年後,鎮上的花花公子蔡斯,注意到了基婭的美貌,開始想盡辦法接近她。
在兩人的相處中,基婭總是覺得有些彆扭。
蔡斯似乎不夠愛她,不尊重她的意願,也不願意帶她去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只是,她獨自在寂寞中浮沉了太久,迫切地渴望能有個人拉自己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