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年才頓悟:人是留不住任何關係的
到了一定年紀,下酒的故事多了,喝酒的朋友卻少了。
二十幾歲,相信書上所說的天涯何處不相逢,可兜兜轉轉後,人生終要落到「天下沒有不散筵席」這八個字上。
是啊,少年只喜高朋滿座,客似雲來,中年才覺知交零落是常態。
原來,不管是發小玩伴,還是同窗密友,抑或是工作同事,我們留不住任何關係。
01
對於朋友,總有金庸式、古龍式的浪漫遐想。
想像喬峰、段譽、虛竹三人一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是痛快。
也像陸小鳳有知己花滿樓,有摯友西門吹雪,也有損友司空摘星,有事只管開口,沒事時呼朋喚友,熱鬧鬧鬧。
但生活不是江湖,少有兩肋插刀的義氣,多的是各取所需的利益。
對成年人來說,價值就是最深的感情。
作家霧滿攔江有個朋友,父親在某事業單位身居要職。
仗著父親的聲望,這位朋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身邊圍繞著不少知己好友。
但當他父親退休後,他所謂的朋友全都消失了。
他生意遇到難關,去找那些之前跟他稱兄道弟的朋友尋求幫助,得到的不是拒絕,就是冷臉。
朋友感嘆:人與人相處,感情是不牢靠的,好處才是實打實的。
一切穩固長久的關係,都是因為利益,而大多數關係的結束,都源自於利益的消失。
社會學家布勞曾提出一個觀點:每個人,都是要從人際關係中獲得報酬的。
所謂報酬,就是利益的交換。
你能帶給我好處,我能等量回報,價值交互形成閉環,這個體系才能長久穩定運作。
在同一個單位,你們形影不離,說各種掏心窩子的話。可是一辭職後,老死不相往。
合夥創業,你們稱兄道弟,同吃同住,等散夥後就相看兩厭,少有寒暄。
社交最後都得回歸個人價值。
沒了利益的捆綁,少了價值的鏈接,身邊的一些人就如秋後的落葉,風一吹,就飄走了。
02
國慶長假,我約了一些老友相聚。
讀大學時,我們會一起去學校旁邊的飯店聚餐喝酒,搖著骰子,扯著嗓子,好不快活。
聊起任何一個話題,每個人都可拋梗與接梗,像是開了閘門一樣,說話滔滔不絕。
後來畢業後,各歸於人海,甚少聯繫。
因此,我們對於這次的相聚都有點期待、有點憧憬。
可等上了酒桌,中間居然幾度冷場。
他說一些家庭的瑣事,其餘幾人客套附和幾句,便索然無味。
我談一些我工作上的糟心事,別人不想聽,也不關心,我也就打住了話題。
桌上人不是回憶人,杯中酒沒了滋味,我們心照不宣地早早散了場。
至於下次什麼時候再聚,誰都沒有開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