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越淺,人越犟

認知越淺,人越犟
value101 2024-12-11 檢舉

 

賈伯斯只好承認,自己並沒有深入了解電梯具體的應用場景。

主持人馬丁曾說:“固執,不是一切盡在掌握時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狀態下的自負。”

當一個人的認知,不足以思考更本質的東西,他就只能憑直覺和經驗行事。

即使正確的意見擺在面前,他也不願接納,只覺得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

部落客@瑪卡巴卡 曾在一家公司做系統維護。

有次系統出現資料中斷的現象,負責的同事聯繫了軟體供應商。

供應商檢修後,回饋軟體沒有問題,建議排查硬體。

同事是軟體工程出身,對硬體的了解不多。

 

但他表示,類似問題他看過很多次,最後發現都是軟體故障。

軟體供應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檢修,然而一個多禮拜過去,還是沒能查出問題。

連其他同事也覺得,看下硬體也無妨。

但他就是一口咬定,只可能是軟體出了問題。

最後還是部落客瞞著同事,偷偷找人檢查了硬件,發現網關的硬體版本太舊。

他們更換網關只花了半小時,卻輕鬆解決了拖延近半個月的問題。

本來還一臉倔強的同事,這才無話可說。

羅振宇曾說:“認知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對不同觀點的兼容程度。”

一個人如果總是給人很犟的印象,只能說明他沒有足夠的見識,去考慮更多的可能性。

人所眼見總有邊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限制。

在自己的世界裡一意孤行,注定陷入思考的瓶頸,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03

刷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身為現代人,你會在使用打火機和鑽木取火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但當你遇到一位住在洞穴裡的部落族人,你會發現對方無比執拗。

無論你如何介紹打火機的好處,對方依然會堅持鑽木取火。

因為他的見識,始終侷限在狹小昏暗的洞穴裡。

這,其實就是一種「洞穴思維」。

有著洞穴思維的人,執著於過時淺薄的認知,排斥所有其他的可能。

學習放下內心的偏執,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問題,才能走出洞穴,看見世界。

哈佛大學教授茱莉亞·達爾獲曾是全球辯論大賽最佳辯論家。

而在生活中,她一度是個特別犟的人。

只要是她認定的事情,她都會憑藉出色的口才,讓反對的人啞口無言。

直到有一次,她在前期研究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執意推動一個教研項目,最後導致課題組損失了大量經費。

經歷過這件事,她不由感慨:

“沒有深入本質的了解,你所謂的維護立場,可能只是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自我消耗。”

從此每當有人反駁她,她想的不再是怎樣堅持自己的觀點。

而是倒逼自己,找出至少5點能夠支持對方的理由。

透過這種方式,茱莉亞逐漸養成了兼收並蓄的脾臟。

每次聽到不同的聲音,她都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用來彌補認知上的缺陷。

TED主講人馬修‧謝博德曾說: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只看到能支撐自己想法的訊息,排斥任何相反的訊息。

換句話說,固執束縛了我們的認知。但偏偏認知半徑,決定了我們能力的大小。 」

放下固執和偏執,並不意味著失去主見。

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局限,在允許不同觀點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完善。

如此,你遇見的每個人和每件事,便都是來成就你的。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相信有人比自己更聰明。”

一個人由淺薄到睿智的蛻變,無非就是從一意孤行,到博採眾長的過程。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周遭人都不再說你犟了。

那不是你的性格變好了,而是你的認知達到更高的層次。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