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尊重別人的三觀
01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跟朋友聊到一個話題,但凡你倆觀點不一致,他就會絞盡腦汁舉證,大有一副不說服你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明明你們想法不同,身邊的人卻總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去規劃你的生活,指著你的人生。
人與人交往,最忌諱的就是三觀不同,卻強求一致。
作家一本叔的朋友阿涵,今年27歲,在英國讀建築博士。
過年回國,家裡親戚們都在閒聊,突然,有親戚問他:“這個年紀怎麼還在讀書?打算找什麼樣的工作啊?”
阿涵禮貌地回复,表示自己畢業後不打算就業,準備先去孔子學院當志工遊歷一番。
親戚一聽這話,立刻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說:“你都二十七八了,年紀不小了,趕緊找份專業對口的工作,結婚生子才是正事!”
他本來想反駁,但想到兩人三觀不同,便寥寥幾句敷衍過去。
有些人總喜歡用自己的三觀去測量別人的三觀,稍有不同,便加以辯駁。
每個人的背景和見識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不同。
若是強求別人與你一致,才是真正的偏執和狹隘。
網友@阿萊 ,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有次,他跟久未謀面的老同學一起吃飯。
同學在體制內工作,事業混得風生水起,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吃飯期間,他便一直勸網友去考公。
網友表示,自己很喜歡現在的工作,還沒有考公的打算。
對方便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你們就是眼光太狹隘了,體制內不比天天在公司加班好啊!
網友知道對方是好意,便委婉地解釋自己不適合體制內的生活。
同學卻一直不依不饒,非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改變網友的想法。
網友終於忍無可忍,回懟對方:大家志向不同,為什麼非要強求我跟你一樣?
同學瞬間臉色大變,隨便應付了幾句,便匆忙吃完飯離開。
歌德說:“人海之中,難求思想感情完全相同之人。”
三觀不在一個層次,不必互相說服,只要笑臉相迎即可。
永遠不要試圖改變別人的三觀。
否則再好的感情,也會死於管得太多。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互不影響,才能和諧相處。
02
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陳文茜,是多年的摯友。
白先勇曾憑崑曲《牡丹亭》,頗受觀眾喜愛。
好友陳文茜卻從未發表過任何讚美之詞,好像毫無興趣。
原來在她心中,愛情稍瞬即逝,是不可靠的。
白先勇了解後,便很少在陳文茜面前提及《牡丹亭》,更不會請她發表意見。
對於白先勇的尊重,陳文茜很感激,她曾公開表示:
“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這個世界上有10000種人,就有10000種三觀。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三觀,天壤之別。
但三觀不需要一致,只需要尊重。
哈佛校長勞倫斯·巴科在大一的時候,遇到了室友艾倫。
兩人個性迥異,一見面就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大學期間兩人常因一些瑣事吵架,巴科一度以為兩人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朋友。
直到兩人相處久了,他才意識到曾經的爭執,大多是因為自己的偏見太深。
後來,再發現艾倫與自己觀點不合時宜,也能放平心態尊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