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40歲以後,依舊在做這件事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40歲以後,依舊在做這件事
value101 2024-11-19 檢舉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親密關係中的需求,簡單來講,便是渴望被看見、被理解,期望伴侶關注自己、重視自己。

然而,需求的表達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關係的走向。

好的表達,沁人心脾;壞的表達,製造傷口。

遺憾的是,許多人面對伴侶時,明明內心充滿了情感需求,卻不願直說,而是採取了一種迂迴攻擊的模式。

他們未曾意識到,在尋求愛的眾多途徑中,他們偏偏挑選了最具殺傷力的那一種。

 

攻擊,只會讓愛漸行漸遠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玫瑰和方協文的婚姻充滿了攻擊性。

方協文在初識玫瑰時,不遺餘力地接近她,傾盡所能地付出。

然而,他內心的自卑感,讓他不敢輕易地暴露自己。

婚後,這種心態逐漸扭曲,他無法自拔地跟玫瑰的前男友莊國棟作比較,頻繁「翻舊帳」。

玫瑰父母來看他們,他沒有好好招待,反而一門心思地想要透過展示新房子和公司來彰顯自己的成就。

玫瑰懷孕暈倒,他的第一個反應不是關心,而是未經同意就替她辭職,並表示玫瑰賺錢少,不指望玫瑰和他一起還貸款。

 

玫瑰打扮一下、買朵花、做個美甲,他也要陰陽怪氣,還試圖限制玫瑰的社交,讓她失去自己的圈子,剝奪她的獨立與自由。

玫瑰提出回北京小住,他就很氣憤地質問北京有誰在。

 

婆婆挖苦諷刺玫瑰,他不但未能給予玫瑰應有的理解與保護,反而要求玫瑰學朝鮮語。

 

現實生活中,類似方協文這樣的人並不罕見。

他們試圖透過指責、嘲諷、控制伴侶等手段確立自己的權威。

殊不知這些行為正是感情破裂的催化劑,最終只會讓婚姻走向破碎的深淵。

紀錄片《伴侶治療》有一期,展現了一對夫婦面臨的婚姻矛盾。

妻子伊萊頻繁地打電話給丈夫和發送訊息,有時甚至一天多達20次,並要求他無論在工作還是何時,都必須立即回覆。

 

她認為這是一種溝通需求,因為丈夫回家也不會交流。

伊萊提到,丈夫寧願在周六早起參加客戶親戚的葬禮,也不願意為了自己早起。

 

心理諮商師在聽取雙方陳述後,指出了他們關係中的「貓鼠模式」

每當丈夫越表現出後退,伊萊就越覺得被拋棄,而她越感到被拒絕,就越對丈夫緊追不捨。

身為妻子,伊萊是有委屈的,她渴望丈夫的關心。

然而,伊萊的這種攻擊行為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使得伴侶更加逃避。

婚姻裡最傷人的,從來不是吵架,而是隱形的攻擊。

攻擊的一方看似贏了,實際上把伴侶越推越遠,讓愛越行越遠。

 

攻擊,是想要表達親密?

一位朋友,她的丈夫常常對她進行語言上的攻擊。

據她所說,這種攻擊性的言語模式似乎源自於她的公公。

公公在生活中常常扮演攻擊者的角色,不如意時要麼沉默不語,拒絕溝通,要麼就說話特別難聽,讓婆婆陷入被動的局面。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朋友的丈夫似乎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父親的行為模式。

當他做了一次家務,期望得到表揚,說出來的話卻是:“看看,你做什麼都不如我吧!”

在他生病住院期間,明明渴望得到妻子的關心,話到嘴邊卻成了不中聽的話,比如對她廚藝的嫌棄,以及無人關心他的抱怨。

同樣,當朋友想要做去一些事情時,他就說:“你會什麼?能幹什麼?”

在談論某件事時,他更是常常得理不饒人。

即便朋友指出了他的問題,他總是覺得這只是無足輕重的小事,不僅拒絕認錯,還會反過來吐槽她沒見識。

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地為他們的婚姻關係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傷害。

 

無獨有偶,電視劇《完美伴侶》中的吳敏,在表達上也極具攻擊性。

她遠離了父母和家鄉,放棄了事業和夢想,一心支持丈夫的事業。

但她的先生常常為了工作忽視吳敏,一天說不上幾句話,對別人笑臉,對她冷臉。

這種長期的忽視和冷漠,正是她情緒日漸失控的原因。

她內心真正的訴求,不過希望丈夫能多回家陪伴她和孩子,多分擔一點家裡的責任和事務。

她後來也說,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懂她。

但遺憾的是,吳敏並沒有跟丈夫正面溝通,而是把這些情緒積壓在心底。

因此,她和先生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吵,彼此間充滿了猜疑與狠話。

吳敏送孩子去醫院卻找不到丈夫,在電話好不容易接通的那一刻,她情緒崩潰,憤怒地指責對方在關鍵時刻總是缺席。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