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聽孩子話,愚蠢的爸媽才讓孩子聽話
作家劉墉曾經是個典型的權威型父親,希望兒子劉軒事事能順自己的願。
可是事與願違,劉軒變得很叛逆。
有一次,劉墉忍不住質問:“你為什麼總是那麼叛逆?”
劉軒頂嘴說: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裡。
這時,劉墉才體認到,自己一直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從那以後,劉墉在每次教育劉軒後都會這樣說道:OK!老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了。
然後認真地聽取孩子的想法與訴求。
後來,劉墉在談及育兒心得時說:“孩子的話,父母要樂於聽。”
其實孩子,與大人一樣,都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
愚蠢的爸媽只會一味地讓孩子聽自己的話,聰明的父母則會好好聽孩子的話。
01
央視曾籌拍10年、跟拍2年完成了一部叫《鏡子》的紀錄片。
裡面十六歲的少年家明,讓我印象深刻。
他經常輟學去鬼混,與父母有過多次激烈的衝突,試過多次自殘。
父母操碎了心,把他送進了管教機構,希望機構可以改造好孩子。
他們一直認為:孩子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他們給的信任、給的自由太多。
事實上呢,是他們從未走進孩子的心靈。
家明凡事都要聽從父母的話,連穿什麼衣服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出去騎腳踏車也要徵得他們同意。
家明哭著控訴:“我永遠沒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要經過他們的同意!一直在他們這種想法下活著,我上學又有什麼用?”
他玩遊戲、輟學乃至自殘,選擇下沉淪,不過是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我忍不住想起紀伯倫那首詩:“他們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只可惜,“我的孩子由我說了算”,是大多數父母的觀念。
父母像提線木偶師一樣,控制孩子的生活,大到人生規劃,小到生活瑣碎。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向了兩個極端,要麼自我毀滅,要麼自我封閉。
在《敞開心扉的少年》這檔節目裡,11歲的王禹然,沉迷電子產品,不願和媽媽交流。
媽媽常常氣得對他打罵,但兒子還是不改。
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到節目組求助。
後來,發現了癥結在於:她只顧著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卻剝奪了孩子的發言權。
每次兒子想跟她說什麼呢,她就會對他說:“你別說了,行了你就聽我的。”
兒子的想法得不到媽媽的回應,後來兒子寧願一人看電子產品,也不願和媽媽再多說一句話。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懂得傾聽的家長。
養孩,如育花。
園丁不熟悉習性與花期,就澆灌不出盛開的花朵。
同樣的道理,為人父母若是從來聽不到孩子的呼聲,又怎麼會養出一個樂觀健康的孩子呢?
02
育兒專家盧勤說過一個這樣的觀點:親子溝通的許多問題,大多因為父母說太多了,聽得少了。
不懂傾聽的父母,堵住了感情流動的通道,也堵上了教育的門。
袁詠儀對兒子教育非常嚴格。
只要她覺得不好的,就直接對兒子說「NO」。
兒子做錯事,也不聽任何解釋,她上來就是一頓懲罰。
剛開始孩子不說話,也不反抗,後來卻出現了易躁易怒的糟糕狀況。
醫生告訴她,想要改變這個狀況,首先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訊號,也就是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
於是,她開始做什麼事情,都先問下兒子:“喜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