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要牢記,父母和兒女,並不是“一家人”
我們一直以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事實告訴我們:“進了一家門,不一定是一家人。”
很多道理,其實是“矛盾對立統一”,不能從單方面去解讀。
身為父母,在中年的時候,辛苦打造一個家庭,有兒有女,有錢有房。
可是父母很老的時候,就要牢記,父母和兒女,並不是「一家人」。
若是記不住,禍患就來了。
01
父母的家是大家,兒女的家是小家。
在我的老家,有一種不成文的習俗。
一個家裡,有幾個兒女。不管哪一個兒女結婚之後,在父母家住兩個月,就要和父母分開住。
窮困的家庭,不能蓋房子,就在老房子旁邊,搭建一間小木屋,就算是「新的家庭」。
兒女都搬離了父母家,這是“開枝散葉” 的喜事。
那些一直無法離開父母家的兒女,意味著他們沒有成婚,有打光棍的嫌疑,會被人笑話的。
順著習俗,日子往下過,就會發現,父母和四個兒女,就變成了五個小家庭。
逢年過節,兒女提著禮物上門送祝福,吃團圓飯,這時候大家是一家。節慶過後,大家各自回小家,各自賺錢,勞動,這就是各自一家。
農忙的時候,大家集中力量,把農活幹完,也不會細細算工錢;農忙之後,又是各自勞作,若要幫忙,都得欠人情了。
被欺負的時候,大家一致對外;沒有人欺負的時候,大家各自保護自己,偶爾也有內部矛盾,導致幾個小家互相攻擊,為難。
誰家落難的時候,大家搭把手,送點錢財,也不要歸還;家庭富有的時候,誰都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保持關係平淡。
大家和小家交雜在一起,又分得清清楚楚。
特別是金錢方面,禮尚往來和借錢還錢,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正所謂,親父子,明算帳。
因為有了風俗習慣,持家的規矩,家庭的發展,是順順利利的。
02
父母和兒女長期是一家,只會互相傷害。
清代乾隆,一出生就按照宮裡的規矩,跟隨了養母。
乾隆的生母,按照規矩,把侄兒弘晝當作兒子來養。
宮裡訂定這樣的規矩,就是為了防止身為皇后或妃子的母親和兒子長期生活,產生太深厚的感情,聯合起來,拼命爭奪皇位。
乾隆成為皇帝後,為了弘揚孝道,對生母就特別好。
生母呢?心卻向著弘晝,當著乾隆的面,索取錢財和爵位。
有一次,弘晝攔截了造幣局的錢財,依照律法要發配邊疆的。乾隆的生母知道後,多番求情,還說弘晝從未見過大批量的金子銀子,因而想要見一見。
當然,乾隆也沒有任由生母拿捏自己,而是把生母身邊的宮女、太監,都嚴格管教,封鎖了各種政務消息,避免了生母幹預朝政。
非常明顯,乾隆對生母,也是保持了距離的,堅持了「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