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與夫:人的成長,始於三次覺醒

稻盛與夫:人的成長,始於三次覺醒
value101 2023-12-19 檢舉

 

 

人生就是一個覺醒和重塑的過程。

作者:洞見·seven

有這樣一個窮小子,出生草根,學歷平平,從小貧病交加。

硬是白手起家,一路逆襲,把一副爛牌生生打出了王炸。

不僅創立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還在78歲時力挽狂瀾拯救日航,創下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他是「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

縱觀稻盛和夫傳奇的一生,你會發現,他的成長始於三次決定性的覺醒。

1

第一次覺醒:

從固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

稻盛和夫剛畢業時,曾入職瀕臨破產的陶瓷生產企業。

企業的領導經常唉嘆氣,把「我真倒楣啊」掛在嘴邊。

產品不合格被客戶退回來,他怪客戶要求太高;新型材料研發失敗,他說研發太難。

其他同事也是跟著一邊抱怨,一邊混日子。

稻盛和夫深受其影響,寫信向家人大倒苦水。

卻被哥哥一頓痛罵:“一個只顧抱怨的人,會有什麼出息?”

這句話一下子敲醒了稻盛和夫,他不再跟著同事一起發牢騷。

而是帶著鍋碗瓢盆住進了實驗室,晝夜不分全心投入研究工作。

在經過數百次的失敗後,奇蹟發生了,他成功開發了新型材料。

一時間,客戶紛紛搶著下訂單。

就這樣,他不僅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企業,人生也進入了良性循環。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將人的思考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一遇到挫折,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心態積極,遇到問題能反躬自省,永不言棄。

從固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是人生的第一次覺醒,也是心態上的躍遷。

著名報人金惟純先生,曾在早年間一手創辦了《商業周刊》。

剛辦了一年,報社就深陷經營危機。

公司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出版的刊物發行量低得可憐,導致入不敷出。

那段時間,報社內部怨聲載道。

有人覺得政策不好,有人則認為讀者素質太低,只喜歡讀膚淺的東西…

在一片抱怨聲中,金惟純卻不斷反省自己,每天思考著如何改變現狀。

他不停地向前輩取經,學習經驗。

同時也聘請大量優秀編輯,不斷改進風格,在保持內容深度的同時,讓文章兼具可讀性。

在他的努力下,報社起死回生,後來也成為台灣第一大雜誌。

一個人想要持續精進,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

跳脫“固定型思維”,用“成長型思維”激勵自己。

把“我不行”變成“我盡力”,把“我不會”變成“我可以學習”。

當你敢於挑戰,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在力量,就會愈挫愈勇,快速實現蛻變。

 

2

第二次覺醒:

從利己思維到利他思維

稻盛和夫27歲前一直是黴運當頭。

然而就在他悟到「宇宙的本質就是利他」之後,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1973年,全球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許多日本企業無奈裁員以求自保。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