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新傳》:到了一定年紀,你終將不怒不嗔不浮躁

《蘇東坡新傳》:到了一定年紀,你終將不怒不嗔不浮躁
value101 2023-04-25 檢舉

 

學者朱剛曾說:

“每一個中國人,若認真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必會發現有不少東西是直接或間接來自蘇軾的。稱他為中國人的'靈魂的工程師'絕不過分。”

一千個中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不一樣的蘇東坡。

在作家林語堂的筆下,蘇東坡是橫空出世的天才,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在學者王水照的眼裡,蘇東坡是率真狂妄的奇人,是豪放不羈的作詞家。

但李一冰心中的蘇東坡卻截然不同。

他耗費大量心血,撰寫了這本《蘇東坡新傳》。

歷經八年成形,幾經周折出版。

余秋雨評價道:“是文字典雅的學術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甚有見地。”

在李一冰的筆下,蘇東坡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普通朋友。

他有著年少氣盛的血性,也有著虎口逃生的狼狽,更有從急躁慌張走向從容曠達的智慧。

讀懂了這本書,你終將悟透蘇東坡的處世之道,變得不怒不嗔不浮躁。

1

不怒

古語有言:“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當一個人經常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中,便容易失去理智,影響對事物的處理和判斷。

能將一腔怒火壓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蘇東坡新傳》中,有這樣一則往事。

元祐元年,蘇軾被朝廷免試為中書舍人。

當時,和蘇軾一同共事的,還有司馬光的門人劉安世。

劉安世是一個熟諳典章的官僚。

和蘇軾合作處理事務時,他總是喜歡搬出各種制度來約束對方。

年輕氣盛的蘇軾每次聽到劉安世在一旁,如老朽般喋喋不休,都會不勝其煩。

一次,劉安世又拿出典故,絮絮叨叨地教育蘇軾。

蘇軾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痛罵道:“哪裡冒出一個劉安世,知道這麼多典故!”

劉安世也不甘示弱,和他吵了起來。

事後蘇軾反思,勃然大怒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矛盾僵化。

將心火嚥下,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相處中的摩擦,才能化解困境。

從那以後,面對劉安世的說教,蘇軾不再輕易發火,而是坦然接受。

二人之間不僅矛盾盡消,更化敵為友,日常工作也順暢許多。

莎士比亞說:“誰能夠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如果總是因為小事喪失理智,大動干戈,只會讓矛盾愈演愈烈,讓局面加倍僵化。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喜怒不形於色,悲歡不言於表。

修得好脾氣,才能自在安然過一生。

 

2

不嗔

佛教將“貪、嗔、痴、愛、惡”列為人生五毒。

其中第二位的“嗔” ,就是指怨恨他人的心理。

人生不過百年,總是因為一些仇恨耿耿於懷,受傷的只會是自己。

學會寬容別人,提升的不僅是人生智慧,更是做人的格局。

《蘇東坡新傳》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元祐初年,高太后起用蘇軾為翰林學士,蘇軾因此東山再起。

碰巧,有一個曾經在“烏台詩案”中,對他進行過殘酷折磨的獄官也在朝。

這個獄官每次見到蘇軾都十分畏懼,生怕他會因為怨恨對自己打擊報復。

有一次,獄官找到蘇軾,低著頭支支吾吾,閃爍其詞。

蘇軾見他頗有愧疚之意,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條蛇咬死了人,被閻王追捕,按律當死。

蛇申訴說:“我雖然有罪,但我有'黃',能治病,可以贖罪。”

閻王赦免了蛇。

不久,小鬼牽一頭牛至,說它頂死了人,當死。

牛辯解說:“我有'黃',能活數人。”

閻王又赦免了牛。

後來,獄吏引一人至,說他殺了人,當償命。

此人學起了蛇和牛,申訴說自己也有“黃”,要求活命。

閻王聽後大怒說:“蛇黃、牛黃入藥,天下共知,你是人,何'黃'之有?”

此人不好意思地回答說:“我無別'黃',但有些慚'惶'而已。”

一番話說出口,獄官臉紅地笑了起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