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聰明不是天賦,笨才是

莫言:聰明不是天賦,笨才是
value101 2023-04-25 檢舉

 

 

人若有大拙,必得之大巧。

莫言曾這樣評價自己:“我不夠成熟,不夠圓滑,不夠老練。”

他被誤解時從不爭辯,吃了虧後從不計較,認准一件事便下足苦功。

而像他這樣又穩又笨的人,其實恰恰是最聰明的人。

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這個人人自詡聰明的時代,“笨”是一種天賦。

走得慢一些,做事拙一些,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的人,往往走得比別人遠。

 

01

坐得住硬板凳

作家麥家說:世界上最不缺的是聰明人,最缺的是與自己死磕的笨人。

那些能贏到最後的人,未必有多聰明,但一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硬板凳。

莫言小學都沒讀完,卻自幼熱愛文學,渴望成為作家。

同齡人在田野裡玩耍時,他借來圖書躲在豬圈苦讀。

鄉親們看熱鬧、閒聊時,他伏在燈下模仿名家進行創作。

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除了下地干活,就是看書、寫作,日子過得甚是清苦。

直到26歲那年,他終於發表了一篇小說,實現了靠筆桿子吃飯的夢想。

當上作家後,他筆耕不輟,卻一直不溫不火。

可他沒有心浮氣躁,而是遠離了熱鬧的社交場,關起門來在家精進寫作水平。

熬了多年,在年逾花甲之時,他最終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站在聚光燈下,莫言說:“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台,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生活這個試煉場中,誰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找到舞台之前,每個人只能像他一樣,於淒清歲月中慢慢地磨,笨笨地熬。

磨煉出堅韌的心性與毅力,才能熬得過所有的冷清與艱難。

齊白石早期畫作無人賞識,落魄到只能去寺廟借住。

但他不甘放棄,閉門十載摸索風格,開創了“紅花墨葉派”,成為一代國畫大師。

季羨林的主業是研究古印度語,卻一度因學科冷門而不受關注。

可他並不灰心,埋頭鑽研數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果,成為學界泰斗。

好的人生,都是苦苦熬出來的。

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先把根深埋地下;抵達燦爛黎明之前,只能先穿越漫漫長夜。

熬過無人問津的寂寥,才能收穫人生的豐饒與繁華。

 

02

吃得了閉門羹

有人調侃,每個了不起的作家,幾乎都是踩著退稿信登上巔峰的。

莫言也不例外。

起初,他不敢給大報大刊投稿,選擇的都是地市級刊物。

但他滿懷期待地寄出稿件,等來的卻只有一封封退稿信。

不知吃了多少次閉門羹後,他終於接到了《蓮池》編輯部打來的電話。

對方說,他寄去的小說文風不錯,但主題與雜誌調性不符,問他能不能換個題材再寫一篇。

他趕緊連夜打磨了一篇新小說,以最快的速度寄給了對方。

誰知,對方看完後很不滿意,將他批得一文不值:“你怎麼搞的,這一篇還不如前面那篇好。”

面對這樣的打擊,很多人也許會就此放棄。

莫言卻心平氣和地接納了批評,還“厚臉皮”地拜託對方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他將那篇小說反復修改,又寄給了編輯部。

這一次,他的小說總算勉強合格,順利刊登在了雜誌上。

莫言,也自此開啟了文學之路。

記得毛姆說過這麼一句話:一經打擊就灰心洩氣的人,永遠是個失敗者。

每個能成事的人,往往都有經得起失敗的韌性,不在乎臉面的“傻氣”。

世間起伏無常,再優秀的人,也難免會受幾次打擊,吃幾回閉門羹。

敏感自尊,放不下面子,只會被命運無情地碾入谷底。

人這一輩子,虛無縹緲的顏面,遠沒有紮紮實實的成長重要。

心鈍一點,心大一點,不放過任何機會,才有可能乘風而上。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