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孩子就擁有什麼樣的命運

作者:秋天(富書專欄作者)
前陣子,papi醬在一檔節目裡談到了做媽媽後的一些感受,她坦言:生孩子就像抽盲盒一樣,你不知道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樣的。
此番言論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其中有位網友這樣說:“孩子遇見什麼樣的父母,才更像抽盲盒。”
就像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所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 ”
的確,相較於父母遇見孩子,孩子遇見什麼樣的父母更是無法選擇。但與此同時,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又是極其深遠的。
可以說,孩子遇見怎樣的父母,就擁有怎樣的命運。
長不大的父母,被迫長大的孩子
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中的第二集《許願》,講述了一個有關原生家庭的故事。
楊紫扮演的主角小雨選擇在26歲生日的那天,向母親敞開心扉:
“你把我生下來,你後悔嗎?
我後悔。
有時候,我特別想擁有一種超能力,那樣我就能回到26年前,殺死我自己。”
在這個年輕女孩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會讓她說出這樣的話?
原來,26年前,小雨的爸爸在小雨媽媽懷孕期間出軌了。
生下孩子後,小雨的媽媽抱著女兒開始四處“討說法”——去小雨爸爸單位鬧、去親戚朋友家鬧,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出軌的丈夫身敗名裂。
小雨媽媽做到了,丈夫不出意外被單位開除了。
就在爸爸丟掉工作的那天,媽媽逼著女兒喝下一碗放有農藥的八寶粥,隨後自己也喝下一碗,企圖用生命報復前夫,可沒想到事後母女倆卻被鄰居救了下來。
後來,小雨爸爸離開了這座城市,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年幼的小雨和媽媽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被深深傷害了的媽媽從此不再相信任何人,她害怕被自己視為全部的女兒有半點差池,更害怕自己的悲劇在女兒身上重演。
她切斷了所有跟前夫相關的人之間的聯繫,堅決不讓爺爺奶奶見孫女;
花錢僱小雨身邊的同學做自己的眼線,監視女兒在校的一舉一動;
禁止小雨談戀愛,還反復告誡她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乖巧懂事的小雨從小到大一直聽從媽媽的話,除了學習其他什麼也不想。
但她羨慕別的孩子能和爸爸媽媽一起有說有笑,羨慕別的同學擁有真誠的友情,羨慕別的女孩可以盡情享受青春。
而她,卻只能把這些思緒深深埋葬在心底,彷彿一個永遠不敢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直到後來,小雨高考總分全校第一。這一天,她終於有了選擇權——填報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大學,遠遠地離開了母親。
誰曾想,在外求學的小雨依舊幾乎每時每刻都能接到母親的奪命連環call。
鏡頭中的小雨流著淚說:
“媽媽,你叫我別談戀愛,其實你想多了。我早已經失去了愛一個人的能力,即便是面對著我喜歡的男孩。
我也沒有朋友,我根本不快樂。”
這部短片,看似講述的是女孩在控訴一個遭遇婚姻背叛後控制欲爆棚的母親,實則展現的是一幕由父親出軌引發的親子角色顛倒的悲劇。
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認為,在很多家庭裡,孩子表面看起來非常懂事順從。
實際上,這些家庭裡的父母反而極度依賴孩子,需要孩子來填補自己無法滿足的心理需求,以至於產生類似短片中的種種極端行為。
這種父母就是“長不大的父母”,而這種現像被稱為“親子角色顛倒”。
面對丈夫的出軌行徑,小雨的媽媽心生怨恨,進而對生活絕望。
這樣的一個單親母親,只能緊緊攥住女兒,把女兒當做自己宣洩憤恨的唯一出口。
無辜的小雨最終成了父母感情破裂的犧牲品:
媽媽沒有安全感,她就拼命學習;
媽媽不再相信男人,她就斷絕自己追求幸福的機會;
媽媽情緒不穩定,她就活得小心翼翼從不惹麻煩;
……
“我的世界只有你,你的世界也必須只有我。”媽媽的這句話,彷彿一條緊緊勒在小雨脖頸上的繩索,勒斷了本應屬於她的少女青春年華。
母親的“復仇”之鎚看似砸在了父親身上,實則砸在了自己身上,更砸在了女兒身上。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擁有怎樣的情緒人格,孩子的人生就會被塗上怎樣的底色。
如果你也曾遭受不幸,請把它終結在你這裡,不要再傳遞給下一代。
你帶孩子看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