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教育的父母,都懂得好好說話
作者:彭幸知(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跟幾個朋友聚會,孩子們一見面就玩開了。
刷到一熱評視頻,女老師給班上每位學生遞上自己寫的暖心小紙條。
“芊淼,你的聲音很好聽,要是膽子再大一點,勇敢舉手,你一定會很棒”
“鄭毅,你專注學習的樣子很帥,寫的字也越來越好看,以後要勇敢點,相信你越來越棒”
“梓皓,你聽課認真專注,老師都看到了,你會越來越優秀”
......
孩子們看了自己的紙條,有的害羞臉紅,有的感動到搓眼睛,有的則偷偷笑著收藏好小紙條。
老師寫的每個字都像是跳動的字節,飛進了孩子的心。
這些微小又有能量的文字,讓孩子們倍受鼓舞。
評論區有人說,這些沒溫度的字會變成有溫度的記憶,在每個人生低谷拉他們一把。
也有人說,這就是教育的意義,一句簡單鼓勵的話語會治愈孩子整個童年。
但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卻不明白這一點。
《中毒的父母》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想要孩子變得自信陽光,父母一定要多說有能量的語言。
父母的語言
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通道
有位詩人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語言的正能量,可以化成美好的信念能量,改變我們的人生。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也表明,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大多數出生在語言豐富,談話積極正面的家庭中。
“青蛙公主”谷愛凌就是最好的例子。
學習上,她要求考試必須要滿分,媽媽說:“世上無完人,讀書不用考滿分,掌握了就行。”
訓練上,她意外受傷,當著眾人和攝像頭前抱著媽媽痛哭,她媽媽接受她崩潰的情緒說:“哎呀真的很痛啊,還是嗓子疼?你冷不冷?”
擇校上,她想考斯坦福,媽媽說:“你不必考斯坦福,上你特別喜歡的學校就行,最重要的是一輩子不放棄學習。”
哪怕是比賽前,她臨時改變主意想挑戰1620動作,媽媽說:“好,我尊重你的選擇,你自己決定,但要注意安全。”
媽媽的每句話,都像樹根那樣牢牢扎在谷愛凌的心裡,所以她無論什麼時候都陽光自信。
但是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成就人,同樣也能傷害人。
紀錄片《鏡子》中張釗早戀、鬥毆、甚至高三輟學。
他說,父母說的話傷透了他的心,他不得已才選擇叛逆。
他好幾次跟父母袒露自己的壓力,但是父母一味的指責:“學習又不是做苦力,學校上千人,怎麼就你壓力大?”
老師跟父母透露張釗有跳樓的念頭,父母還在攻擊他:“你敢嗎?你不敢!”
每次訴說徒增更多壓力,所以他選擇用行動反抗,做一些出格的事給父母看。
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表明: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迴路是相同的。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父母語言確實常常引發孩子的痛苦。
像紀錄片《鏡子》中的澤清說的那樣,其實比起孩子,更應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的語言是親子關係的橋樑,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通道,我們切忌口出狂言。
父母說錯話
孩子就得賠上一生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你被父母罵過最難聽的話是什麼?
底下有個高讚回答,寫出了最誅心的語言:
“不要臉的貨,你怎麼不去死?”
“你比狗還不如,養你有什麼用?”
“我就把你當狗養,養你沒一點回報。”
父母總是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
卻不曾想,語言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驚人。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亦曾警告過我們:孩子終將活成我們嘴裡描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