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正在拖垮無數人

“受害者心態”,正在拖垮無數人
value101 2023-04-19 檢舉

 

人生在世,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生活不順、工作棘手、人際關係複雜......

 

總喜歡歸咎於外界的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抱怨中,看不清局勢,也解決不了問題。

 

想像有這麼一個地方:

 

這裡的人,每天不是抱怨生活倒霉,就是吐槽社會不公。

 

在他們眼裡,伴侶都不貼心,孩子都不懂事,老闆都太壓榨,客戶都很變態。

 

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世界最慘,而這種痛苦全由他人造成。

 

於是整天訴苦,一起賣慘,從中尋求快樂和安慰。

 

這個地方,就是媒體人古典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提出的“受害者天堂”

 

事實上,這裡的場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會不自覺化身“受害者”,滿身戾氣。

 

這種負向的心態模式,並不能改變局面,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失控和折磨。

 

就像古典說:對生命屈服有很多種,最可怕的那種就是喜歡上“被奴役”。

 

擺脫受害者心態,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莫言小說《晚熟的人》裡,講述了表弟寧賽葉的故事:

 

在那個生活艱苦的年代,表弟可謂從小享福。

 

別人放牛的年齡,他到處頑皮搗亂;別人幹活的年齡,他抽煙喝酒寫詩交友。

 

哪怕三十多歲依然遊手好閒,家人依舊毫無怨言地照顧著他。

 

可即便如此,表弟總是滿口怨懟。

 

他恨世道不公,恨父母帶自己來這個世界受苦;恨莫言不提攜自己,沒有幫他把自己的“名作”發表出來。

 

為了讓他早日成家立業,親友們四處奔走幫他謀工作。

 

可他要么嫌棄事情不體面,要么覺得公司心太黑,要么吐槽領導沒氣量。

 

每次都乾不了幾天,就罵罵咧咧離開,然後四處哭訴說所有人都對不起他。

 

表弟父母總慨嘆兒子“沒長大”。

 

但其實,這種心態真的是“幼稚”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基本歸因錯誤

 

持這種心態的人總喜歡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卻將失敗和不幸怪罪在他人身上。

 

在日復一日的抱怨中,淪為迷失自我、墮落頹廢的工具人。

 

一個春日的午後,作家威爾·鮑溫的寵物狗遭遇車禍。

 

肇事司機非但逃逸,還威脅、毆打威爾,並對此毫無愧意。

 

回家後很長一段時間,威爾徹底陷入鬱悶。

 

他抱怨司機蠻橫,抱怨自己不會打架,抱怨當時沒想到報警,甚至愁出了失眠症。

 

直到被迫就醫,他才幡然醒悟:

 

自己這麼多天,除了抱怨,什麼都沒做。

 

縱然肇事者非常可恨,可真正將自己逼到絕路的,其實是無休止的抱怨。

 

許多時候,人不是輸給外卷,而是敗於內耗。

 

放縱負面情緒,會讓自己糾纏在爛攤子裡,被慢慢拖垮。

 

沉溺抱怨,本質上是一場慢性自殺。

 

 

董宇輝曾在直播中表示,自己非常敬佩孔子。

 

因為孔子雖然一生波折,卻從不言苦。

 

他說:“從不抱怨,這就是君子之道。”

 

獵豹CEO傅盛曾講述過自己的一段創業經歷:

 

當時跟徐鳴合夥時,他倆會經常鎖在辦公室裡复盤檢討。

 

各自反省哪件事情沒做好,並且盡量批評自己,從自身找問題。

 

他感慨:

 

很少有人願意去否定自己,那個過程很痛苦,需要不斷拋棄過去的自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