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未讀懂此書的人,不足以懂人性

《東方快車謀殺案》:未讀懂此書的人,不足以懂人性
value101 2023-04-15 檢舉

 

 

不在場證明多是旅客互證,比如4-5號房的意大利人福斯卡雷利、英國男僕馬斯特曼,都說對方徹夜沒離開包間;

 

關鍵證據也是由旅客主動提供的,例如兇手的體貌特徵、奇怪的列車員,無法辨別真偽;

 

波洛看到過一個穿紅色睡衣的女人,可車上的女性旅客都說自己沒有相同款式的睡衣;

 

最可疑的是,其他車廂幾乎是空的,頭等臥舖車廂卻擠滿了人。

 

莫非,他們所有人都是為雷切特而來?

波洛不停地在記憶碎片中檢索細節,猛然想起了快車剛出發時的一個小插曲。

當時,他在餐車用餐,一旁的布克感慨:不同國家、階層和年齡段的人,居然要在同一屋簷下吃住,可真是不常見。

是啊,除了乘坐長途列車,還有什麼場合能聚集這樣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呢?

一個大膽的猜想闖入了波洛的腦海中:美國。

在移民眾多的美國,也許有一個富裕的家庭,匯聚著英國家教,瑞典護士,意大利司機、德國廚娘……

如此說來,這會不會是一場事先串通好的“角色扮演”?

裝作互不相識的十二個人,其實都是當初受害者小黛西家族的親友?

根據旅客的性別、年齡和身份,波洛推測出了大致的人物關係,接下來只需一一驗證。

為此,他先把安德雷尼伯爵夫人請過來,裝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認定她是小黛西的家族成員。

安德雷尼伯爵夫人誤以為他已知道了真相,神色慌張地承認了自己是小黛西的姨媽。

隨後,波洛用同樣的方式得知,熱衷炫耀的哈巴特太太,竟是小黛西的外婆;

德拉戈米羅夫公主,則是小黛西外婆的多年好友;

英國家教德貝納姆,也曾教導過小黛西,並且非常疼愛她。

她們是這場謀殺案的主導者,也是十二個人的主心骨。

隨著四人的身份揭曉,其他人也不再隱瞞,主動向波洛坦白了一切。

美國的秘書麥奎因是小黛西母親的好友,英國的阿巴思諾特上校和男僕馬斯特曼,曾與小黛西的父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

 

瑞典的奧爾松太太、德國女僕施密特和意大利人福斯卡雷利,也都在小黛西家工作過。

 

美國男人哈德曼是小黛西女僕的愛人,而女僕的父親恰好是這趟列車的列車員,可以幫忙打掩護。

而他們執意要殺雷切特,是因為他並未受到應有的懲罰。

當年,小黛西一家和女僕相繼去世後,雷切特用金錢逃脫了牢獄之災。

一想到他逍遙法外,正義無法得到伸張,十二人心中便悲憤難平。

他們決定以“陪審團”的名義,親自執行他逃過的死刑,為所愛之人討回公道。

為此,他們策劃了幾年時間,先讓秘書麥奎因和男僕馬斯特曼接近雷切特,再引導雷切特登上這趟列車。

事發當晚,十二人輪流從哈巴特太太房間的聯通門,走進雷切特的包間。

隨後,每個人狠狠地朝雷切特刺下一刀,發洩了無盡的哀怨與憤怒。

他們原本提前對好了證詞,打算偽造成兇手已逃走的假象,以便順利脫身。

可沒想到的是,車廂裡有一個董事專屬包間,裡面住的竟是偵探波洛。

為了迷惑波洛,伯爵夫人拿出自己的紅色睡衣,假裝車上還有旅客之外的人存在。

但心思縝密的波洛,還是憑藉蛛絲馬跡找到了真相。

只是,一貫堅持公正的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以錯誤的方式達成了正確的結果,到底是對,還是錯?

謀財害命的富商和動用私刑的“陪審團”,究竟誰是善,誰是惡?

 

4

這場離奇的謀殺案,打破了兇手只有一個的套路,也揭示了一個赤裸裸的真相:

生而為人,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慾注定會相互對抗,又不斷交織。

從正邪的對峙與反轉中,我悟透了以下4句話:

1. 沒有絕對的善惡,只有復雜的人性。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十二個人以恨不得千刀萬剮的殘忍方式,奪去雷切特的性命。

但在行凶之前,他們對證詞時相互叮囑,千萬不能波及其他車廂上的無關人員。

真相大白後,他們也紛紛表示要獨自承擔責任,求波洛放其他人一條生路。

殺人毫不留情的是他們,處處為旁人考慮的也是他們,你說他們是善還是惡呢?

無論給予善或惡的評價,對應的都只是其中一面,並非全部的事實。

人心本就明暗交錯,世間沒有絕對的善良與正義。

我們永遠不可能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對錯,以一桿天平測出人品的高低。

2. 你感受到的善惡,與自我立場有關。

波洛接手案件時,將雷切特當作值得同情的受害者,揚言要將殺害他的人送進監獄。

可隨著真相浮出水面,他才得知對於十二個兇手來說,雷切特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

雷切特犯下的罪孽,導致他們失去了親人、愛人和最好的朋友。

了解這些以後,波洛不自覺地轉換了立場,又將後者視為了善良的可憐人。

人性猶如黑白交錯的太極圖,善惡亦是一體兩面的矛盾體。

成年人世界裡的善惡,往往取決於一個人的立場和主觀感受。

人與人的立場不同,有人為利而作惡,卻自以為良善;有人為義而行善,卻被一些人怨恨。

說到底,每個人都拘泥於一己之私,局限於片面角度,對事件本身的理解也大相徑庭。

當你選擇站在誰的立場,你就會如何定義善惡。

3. 人的表現和實質,往往有很大區別;

案件發生後,布克一直將意大利人福斯卡雷利視為頭號嫌疑人。

原因是他高大魁梧,滿臉橫肉,看上去就很不好惹。

實際上,福斯卡雷利性情溫和,平時連個蒼蠅都不忍心傷害。

如果不是給小黛西報仇,他絕不會參與到這可怕的兇案中。

而真正濫殺無辜的惡人,反倒是那個打扮得體、舉止紳士的雷切特。

《菜根譚》中講:“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洩怒;聞善不可及親,恐引奸人進身。”

惡行背後也許是冤枉,善舉反面或許是偽裝,人的內心和外表、舉止不一定是一致的。

只憑外在妄下定論,不僅會給他人造成傷害,還可能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

就像在這個案件中,一旦波洛看人用眼不用心,就永遠找不出真相。

摒棄以貌取人的偏見,不輕易定論事物本質,才是為人處事的真正智慧。

 

4. 知道以上幾點,你就不會太記恨某些人,也不會對某些人的突變過於吃驚,更不會陷入某種無所謂的意識評判。

波洛原本堅信世界非黑即白,凡事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沒有灰色地帶。

而在這場案件中,他見識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的轉換。

雷切特曾將十二人推入地獄,讓他們受盡了思念、自責與憤怒的折磨。

對他們來說,唯有執行未完成的死刑,才能對死去的人有所交代,讓自己的人生獲得救贖。

掙扎於情理之間的波洛,並不完全認同他們的做法,卻還是選擇了包容和理解。

他明白,每個人都是善惡同體的獸,把自己放到同樣的處境中,未必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最終,他以凶手已離開列車的推論結了案,給了這群人重新開始的機會。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所以,未經他人之苦,就不要妄加批判;不知事件全貌,先別急著記恨誰。

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也能接納人性中壞的一面,才能學會寬容與慈悲,收穫快樂與豁達。

 

有人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精彩之處,不在於破解兇案的謎團,而是解構複雜的人性。

善惡並非對立,而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其中摻雜著進退兩難的掙扎,以及利弊得失的權衡。

 

三島由紀夫說:

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到蛇,就說噁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與蛇本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們互相轉化。

生活中,從來沒有絕對的黑白對錯,任何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

當你看清人性的貪嗔癡怒,理解人心的變化莫測,就不會妄加揣度任何人與事。

點個贊吧  ,願你我悟透人性,理解人性,活得清醒而理智,不失真誠與包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