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人在年輕時做點什麼,才能受益終身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人在年輕時做點什麼,才能受益終身
value101 2023-04-12 檢舉

 

4

談心態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

朱光潛有一個舊相識,在衙門裡充當一個小差事。

他愛讀書、擅寫作,渴望有朝一日靠寫文章成名。

只是,衙門裡的任務繁重,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久而久之,他喪失了對生活和創作的熱情,整日唉聲嘆氣。

由於他家境寬裕,朱光潛曾建議他辭去這門差事,專心完成一部作品。

他嚮往在家創作的自由,卻擔心自己的才華不夠,遲遲下不了決心離職。

可每次見到朱光潛,他又忍不住抱怨:“如果我不要做這份工作,這本稿子早已寫成了。”

這樣的話,他不知說了多少遍,但第二天依舊愁眉苦臉地去上班。

到頭來,他工作做得憋屈,文章也寫不出來,生活過得一團糟。

人這一輩子,最難跨越的不是生活的苦,而是心裡的坎。

糾結得失、滿腹抱怨,凡事拿不起也放不下,最後只能徒留悔恨與哀嘆。

朱光潛認為,避免人生悲劇的最佳途徑,就是“擺脫得開”。

打開心靈的枷鎖,換種心態重新出發,生命才會收穫意外之喜。

英國作家司各特,早年致力於詩歌創作。

有一次,他讀到了拜倫的詩作,發現自己的才華遠遠不及對方,靠寫詩難有作為。

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果斷放棄深耕已久的詩歌領域,轉而去學習寫小說。

多年後,他憑藉小說成名,還被譽為“歷史小說之父”。

莎士比亞說:

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里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遭遇挫折與考驗時,選擇畫地為牢,你就會過上囚徒般的生活,壓抑、無力、暗無天日。

停止抱怨,放下糾結,轉變心態大步向前,才能走出腳下的荒漠,踏入下一片綠洲。

 

5

談交友

“每個人身旁有一個'圈子',這圈子就是他所常親近的人圍成的,他跳來跳去,常跳不出這圈子。在某一種圈子就成為某一種人。”

朱光潛大學畢業後,進入春暉中學擔任了英文老師。

這所中學聚集了一眾優秀的文人,比如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

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朱光潛很快就融入其中,與他們結為了好友。

他們崇尚教育自由,帶著朱光潛加入了立達學會,並創辦了一所立達學園。

他們也積極推動思想獨立,與朱光潛一同籌辦了開明書店和《一般》雜誌。

後來在好友們的指點下,朱光潛開始嘗試在這本雜誌上開闢專欄、發表文章。

為了幫他打開知名度,夏丏尊將他的文章編輯成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

夏丏尊還親自為他作序,自掏腰包出版,並緊鑼密鼓地進行宣傳。

得益於優秀的朋友圈,朱光潛一躍成為文壇新銳。

立於皓月之邊,能增星光之勢;傍於巨人身側,可覽巔峰之景。

正如朱光潛在書中所說:一個人的好壞,朋友的熏染力量要居大半。

心理學上有一個變色龍效應,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

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容易去模仿,變得越來越像對方。

也就是說,你接觸什麼樣的人,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身邊的人渾水摸魚,得過且過,你內心的鬥志也會被敷衍所吞噬;

若是所處圈子蓬勃向上,人才輩出,你身上的懶散就會被積極所替代。

學會篩選朋友,與益友結伴而行,我們才能走出井底的狹隘,看見遼闊的蒼穹。

 

6

談休息

“世間固然有些事可以違拗自然去勉強,但是勉強也有它的限度。人的力量,無論是屬於身或屬於心的,到用過了限度時,必定是由疲勞而衰竭,由衰竭而毀滅。”

朱光潛在書中談到了一個現象。

大多數人以為,延長工作的時間,就能獲得更多的成果。

比如一個人打算以每天一百里路的速度,走完一千里路。

他以為,只要自己十天不休息,就能順利走完全程。

然而,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這算盤打得很不精確。

天天走著不歇,必定愈走愈慢,很快就會完全走不動,只能倒在半路上。

長途跋涉需要走走停停,日常生活亦是如此。

工作時,明明筋疲力盡,你卻偏要堅持一氣完成,反而會效率低下、忙中出錯。

學習時,即使找不到思路,你也非得繼續絞盡腦汁,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恐慌。

琴弦太緊會斷,彈簧太緊會壞,人過度透支,也很容易垮掉。

雜誌《當代生物學》上有項研究表明:

大部分運動、學習任務的改善,並非發生在實際練習的時候,而是在練習中途的休息時間。

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只能讓你領先一時;適時停下來休息的智慧,才會助你贏到最後。

朱光潛寫作時,總會碰到身心倦怠或神思不旺的情況,越想寫好就越不順手。

每到這時,如果他不肯放下手裡的筆,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必然很不像樣。

倘若他立即丟開工作,去鄉間散散步,便頓覺心情明快、頭腦清醒。

等他回到書桌前時,原本苦思不得的靈感,也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這讓他明白: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

世間萬事萬物,都講究一個“張弛有度”。

一路狂奔、不知停歇的人,猶如沒有剎車的汽車,終有一天會走向自我毀滅。

懂得養精蓄銳,充足了精力,養足了體力,方能不緊不慢地登上頂峰。

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朱光潛,被譽為“青年人的導師”。

他以豐富的閱歷,溫文的態度,引領了一代代年輕人的成長。

他深信:人好比一株花草,要根莖枝葉花實都和諧發展,才長得繁茂有生氣。

韶華易逝,生命短暫,不要在懈怠中消耗餘生,於躊躇中錯過成長。

人在年輕的時候,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探索自我,反省自我,重塑自我。

檢身養德,修心養性,褪去青澀與躁動,掙脫迷茫與焦慮,每個人都能破繭成蝶。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