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止、正,老祖宗3種大智慧

《易經》為群經之首,廣大精微,無所不包。
其實,整部《易經》不過三個字:上、止、正。
“上”加一豎,是“止”;“止”加一橫,是“正”。
這三個字,增減一個筆劃,即蘊含著老祖宗三種大智慧。
1
上:上進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做人,當立志高遠,有一顆奮發上進的心,砥礪前行。
於蕭瑟中剛強,於逆風中飛翔,遇挫不餒,遇難不畏。
精進不休,發奮圖強,如此,才能有一番建樹,成就自己。
劉備的一生,就是向上進取的一生。
他生於微末,為興復漢室奔波三十餘年,仍一事無成,漂泊無定。
戎馬生涯裡,也是小戰獲勝,大戰皆敗,數次從敵人的刀下艱難逃生。
命運給了他一個很低的起點,苦難和失敗也接連給他迎頭痛擊。
但可貴的是,劉備從不服輸,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去拼,一天一天去闖。
最後,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孫權退守半壁江南,而劉備卻龍入大海。
以荊州為跳板,順江而上,直取益州,實現三足鼎立,從一個貧下中農,成為坐擁萬里江山的漢昭烈皇帝。
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即便深陷泥濘,也永遠不要懷疑努力向上的意義。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地方就在於,你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
有未竟的夢想就去追尋,有真正的熱愛就去行動,奮勇向前,命運終將逆風翻盤。
2
止:知止
“上”加一豎,便是“止”。
《周易·乾》中說:“上九,亢龍有悔。”
意思是,居高位不思謙退,不免會因失敗亡身而後悔。
人這一生,要有乘風而上的勇氣,更要有適可而止的智慧。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選擇。
該上則上,該止則止,行事把握分寸,慎之又慎,前途才能光明。
陝西漢中的張良廟中,刻有兩塊石碑。
其中一塊寫著“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另一塊則是“知止”二字。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輔佐劉邦滅秦滅楚,功高蓋世。
然而天下初定,論功行賞時,張良卻謝絕了“齊三萬戶”的厚封: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佈衣之極,於良足矣。”
還多次向劉邦示意想遠離朝政,“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最後託病隱退。
“漢初三傑”中,相國蕭何被囚,大將韓信被殺,唯張良懂得“止”的奧義,得以保全善終,留下人生最完滿的一筆。
弘一法師在《格言別錄》中說:“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紅塵俗世中,功名無盡,富貴無邊,誘惑無度,煩惱無疆。
唯有心中有尺,行有所止,讓自己保持超脫,方可遠離禍患,守住清歡。
3
正:守正
“上”加一豎為“止”,“止”加一橫為“正”。
一橫是天,一豎是地,做人就應頂天立地,持中守正。
《周易》中講:“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有力者之可行一時,有德者方可立一世。
這世間紛亂無數,只有立身修心,端正人品,才能越走越遠。
晏殊出身於書香門第,但由於連年戰亂,家道早已中落。
但他天人之姿,年僅14歲就被推舉參加殿試,若一舉高中,不但可暮登天子堂,還能振興家族榮光。
意想不到的是,考題閱畢,晏殊卻站起來說:“我曾做過這篇賦,請換別的題目考我吧!”
晏殊的至真至誠,讓宋真宗大為讚賞,賜他進士出身,讓他在秘閣深造。
後來,晏殊入朝為官,每逢節假日,他都閉門不出,在家讀書學習。
宋真宗知道後,問其原因,他坦言道:“我也喜歡游樂,只是囊中羞澀罷了。”
也因如此,晏殊更得重用,當即被提拔為輔助太子讀書的東宮官,一路步步高升。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正道直行,守住原則,守住良知,活出自己的氣節。
必能口碑出眾,受人尊重,這是一個人行走於世間最好的通行證
上為進,止為退,正為守。
人這一生,能進、能退、能守,就是最高級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