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不必合群,慢慢退出以下“三個圈子”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一段逐漸看清世界,也認清自己的歲月,經歷了從“拿得起,放不下”,到看透看淡看輕的心路歷程之後,便會發現,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取悅自己。
學會慢慢退出以下圈子,是好好愛自己,用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的開始。
01
退出海量的“信息圈”。
一位大學教授說:“今天浩如煙海的信息,人們都不知道該從中選取什麼,會被各種各樣的心靈雞湯、碎片道理牽引著走,從而迷失了自我。”
所以,他提出,要從根源上建立起判斷的標準,要靠經典閱讀,去挖掘、放大自身的“高貴之處”。哪怕這些高貴之處,就是將手頭上的點滴小事做好,是對好友親朋、對陌生人都能心懷感恩和敬畏,童叟無欺。
簡而言之,就是不做虧心事,不說違心話,每天認認真真地工作、踏踏實實地生活。
看似最尋常的要求,卻越來越成為很多人無法實現的奢望。
就拿工作日來說:從早晨起床時,想要賴床幾分鐘,到利用洗漱的時間,聽書、追劇、娛樂,再到上班途中,仍舊見縫插針,瀏覽海量信息。來到工作崗位中,面對成堆的工作,依然把“刷一會手機”當成是開啟一天的工作的最強動力和最高獎賞。
很多人的一天,就在看似不起眼的間隙中,被海量的信息吞沒了。那種短暫的、淺表的快樂,猶如精神的“鴉片”,讓人亢奮、沉迷卻又愈發迷茫。
當一個人陷入了自我內耗的泥潭時,再要緊的工作,都會被一拖再拖;對生活再美好的期待,都成為了一個泡影。
年過五十,空閒的時間逐漸增多,與其在海量的信息圈裡“飲鴆止渴”,不如放下手機,轉移視線,讓自己全身心地把工作做好,把家務做好,把陪伴做到位。
當我們騰出了時間,清空了心靈,才能重新發現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好,才會意識到,珍惜和家人、愛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是多麼踏實和寧靜。
02
退出傷身傷神的“交際圈”。
古人說,人無癖好,不可交。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總得要有點興趣愛好,並以此交朋結友,從而漸漸在社會上立足。
正因為如此,眾多70後為人父母者,總願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琴棋書畫、體育運動,都不吝嗇錢財送去培養,總盼著自己的孩子能夠修得文藝範、時尚範、健康範。
與之相對應,自己的興趣愛好,則不必登得上大雅之堂,更多地被當成一種社交的手段,一種“混社會”的必備技能:抽煙、喝酒、打牌、釣魚......
只要領導、上司愛好什麼,就逼迫自己也愛好什麼,久而久之,打牌的有了牌友,喝酒的有了酒友,與之一同而來的,是更多的開支,是耗費更多時間,去應付酒桌飯局,去參加所謂的“應酬”。
看起來,這是中年人為了生活打拼的不得已而為之。
可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早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當自己不夠強大時,再好的圈子,也是白搭。自己伸出去尋求援助的手,距離別人的優秀從來都不是“一步之遙”,而是可望而不可即。
此時,退出這些傷身又傷神的“交際圈”,將巴結討好他人的時間,用來充電提升自己,日復一日地堅持,總有一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成就。到了那時,自己想要的“交際圈”才會不期而至。
如同清代作家漲潮所寫的那樣:“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意思就是說:欣賞盛開的鮮花應該有美人相伴,對著明月開懷暢飲時應該有風韻雅士相伴,欣賞雪景時應該與隱逸的高士一起。
如此雅緻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而是自我“修行”的結果。
03
退出爭名奪利的“競爭圈”。
人在職場,最令人振奮的事情,莫過於“升職加薪”。
然而,這樣的美事,不僅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還需要有足夠的運氣。
少年杜甫,家境優渥,才華橫溢,他由此得以遊歷四方,遍攬名山大川,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然而,年少得志的杜甫,卻在此後的“入仕”途中,屢屢碰壁:科舉考試,因小人李林甫當權,以“野無遺賢”蒙蔽了皇帝,以至於杜甫那一批優秀的考生無一入選。
杜甫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得不靠著充當權貴的“清客”維持生計。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個人的不幸,已是如此悲苦,杜甫又遇到了安史之亂,家國破碎,山河悲咽,杜甫也在顛沛流離中,漸漸退出了職場。
那些他一直想要融入的“職場圈”,那些他耗盡心力也無濟於事的“競爭”,回首再看,都是那樣的“不合時宜”。
於是,他將目光轉向芸芸眾生,將筆觸對準最需要關心和幫助的人,並由此讓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年過五十,面對職場的不如意,與其耿耿於懷,不如淡然釋懷。
工作中的成就感,並非全盤來自於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而在於,由於自己的敬業和勤奮,讓多少合作者由衷地信賴,並給他們帶去了便利,也讓自己找到了成就感和價值感。
04
結束語:
年過五十,人生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如果以十年為一個階段,那麼,從五十歲到六十歲,大概就如同稻田裡,
那些已然成熟的稻穗,它們將要被收割,稻草和稻穀分離,都將迎來新的不同的使命。
所以,退出那些讓自己憂愁的、為難的圈子吧,讓自己輕鬆上陣,餘生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