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靠邊站”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靠邊站”
value101 2023-03-16 檢舉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每每合影留念時,最中間的位置,往往留給那些當下最有權勢、名頭最響的人,而那些看起來“不怎麼樣”的人只能靠邊站。

所以,從小到大,很多人都在朝著“C”位出道而努力,人生一步步走向巔峰。

然而,當一個人有了很大的成就,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反而不會追求成為人群中的焦點了,而是有意識地“靠邊站”。

之所以做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選擇,是因為懂得了以下幾點。

 

01

遇到自己欣賞的人,靠邊站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人生路途上,最關鍵的就是那麼幾步,而促使一個人實現“質”的飛躍的,往往離不開貴人的相扶相持。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友情甚深。後來鮑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公子小白當上國君,成為齊桓公後,因記恨管仲曾誤傷自己,恨不得要殺掉他。

此時,鮑叔牙卻極力推薦管仲,並指出:“我的才能只能輔佐您當上國君,但若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您就成不了霸主。”

面對鮑叔牙一而再,再而三的大力舉薦,齊桓公最終放下心中芥蒂,重用管仲為相,並實現了稱霸的願望。

管仲也感慨不已:“生我者父母,知者鮑叔牙也。”“管鮑之交”成為佳話。

人生旅途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人,有人強於自己,有人弱於自己,有人值得賞識,有人令人厭惡,看似偶然,卻都是因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決定。

管仲和鮑叔牙,打小交遊,相互欣賞,而鮑叔牙更是對才能比自己更高的管仲多了一份包容和支持,才有了成年之後的冒死舉薦。

這種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做法,看似犧牲了自我的利益,卻才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更大格局的自己。

 

02

解他人之圍,靠邊站是為“成人之美”。

《論語·顏淵》中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可見,“成人之美”是作為君子的一個極高的標準。

北宋年間李昉等編著的《太平廣記》中記錄了貴族楊素促成太子舍人徐德言和妻子陳氏“破鏡重圓”,以“成人之美”的故事。

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是後主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才貌出色,夫妻二人琴瑟和鳴,恩愛有加。

眼看陳朝衰敗,即將國破家亡,徐德言折斷一面銅鏡,夫妻兩人各拿一半。他與妻子約定,若被戰亂沖散,一半的鏡子就是相認和信物。

後來陳朝果然滅亡了,徐德言的妻子流落到越公楊素的家裡,楊素對她非常寵愛。

徐德言流離失所,好不容易才來到京城。他便來到市場上尋找,果然見有一個僕人模樣的老頭出售一片一半的鏡子,而且要價非常高。

 

徐德言趕緊將老人帶到自己的住處,拿出自己那一半鏡子和老頭賣的那半鏡子合在一起,並在鏡子上題了一首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老僕人得了徐德言的飯食,趕緊將鏡子帶回給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陳氏看到題詩以後,又是驚喜又是悲傷,哭哭啼啼不肯吃飯。

楊素聽了“破鏡重圓”的故事,也深為他們的癡情所感動。就立刻將妻子還給了徐德言,還送給他們許多錢物,徐陳夫妻從此安度餘生。

如同楊素這般,解救他人於困境之中,樂於伸出援手,之後就“靠邊站”,是一種施惠於人。

這樣做的結局,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03

謙虛沉穩,靠邊站是“心有敬畏”使然。

越是沉穗的穀子,越是低下頭。

越是功成名就的人,越是平易近人。

如同金庸先生的小說裡的“掃地僧”,若非關鍵時刻,一招結束紛爭,眾人幾乎察覺不到他的存在。

那些爭名奪利,那些論資排輩,那些勾心鬥角,陰謀陽謀,都曾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也吃過苦,也摔過跤,也得到過,也失去過。

 

當這一切,都成為過去,才發現,最好的狀態,是活在當下,是過好平凡的每一天。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一個懂得“靠邊站”的人,是在一路的摸爬滾打中,愈加懂得為人處世,要常懷敬畏之心,由此表現出來的言行也是謙虛沉穩。

永遠不要張揚,不要自以為是,山的那邊還有山,人群中,總不乏藏龍臥虎之輩。

 

04

結束語: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明白,靠邊站並不是真正的被“邊緣化”,而是自我實力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的自我保護。

站在旁邊,看別人的盛大綻放,就如同看到曾經的自己,那些完美和不完美都一覽無餘。

在為他人鼓掌喝彩時,也時一次次對自我的反省和肯定,只是,心態愈加平和,步伐愈加從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