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貴在“自知”

人到中年,貴在“自知”
value101 2023-03-15 檢舉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成年人的不回复就是拒絕,不主動就是答案。”

及至中年,在人際交往中,對於很多人很多事,更是只需一個眼神,就能眼神背後的真實意圖。

只是,不再去揭穿他人,而是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從此,“心遠地自偏、悠然見南山”。

 

01

對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戰國時期齊國的謀士鄒忌,為了勸諫齊威王能夠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不惜調侃自己,以“吾與城北徐公孰美”為由頭,向齊威王講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己明明沒有城北徐公那樣英俊,但因為妻偏愛我,妾畏懼我,客人有求於我,他們便都認定“城北徐公不及我美”。

在這個故事中,鄒忌是個難得的“明白人”,但齊威王顯然陷入了一種“幻覺”中,因為大權在握,底下的人無不畏懼,就算有不滿,也不敢表露出來。

而好在齊威王也是個開通的人,聽了鄒忌的良言苦勸後,果斷下令群臣吏民:能面指王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者受中賞,謗議於市朝聞於王之耳者受下賞。

從此,齊國政通人和,國力大增。

人到中年,對於升職加薪的願望幾乎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總認為“眼前的機會就是最後的機會”,迫切地想要得償所願。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滿滿的正能量,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覺得無所謂。

但事實也往往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人情世故的處理,往往比“工作能力”還更重要。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並沒有達到“一騎絕塵”的程度,就很難以壓倒性優勢讓眾人心服口服。

此時,最需要的不僅是繼續腳踏實地干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時,謹慎地選擇“有所不為”,才能讓自己在站穩腳跟之後,能夠游刃有餘地開展工作。

 

02

對個人作用的“自知”,充分給予合作者名譽和地位,才能獲得更多的尊重。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後在洛陽擺慶功宴。

宴會上,滿面紅光的劉邦拋出了一個問題“諸位將領,你們說說,朕為何能獲得天下,而項羽又為何失了天下?”

眾臣聽了,自然都是恭維其英明、大氣的溢美之詞。

劉邦當然歡喜,但他還是搖頭道,他總結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只不過是因為我善於用人罷了。如果不是大家的支持配合,恐怕很難走到今天。”

由此,他又表揚了眾臣一番,如論深謀遠慮,他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論治國安邦,不如蕭何。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