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六十,想要生活清淨,要遠離這幾種人

環境能熏陶人,環境也能折磨人。
年過六十,想要清淨的生活,就要為自己打造一個清雅幽靜的環境。
如同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寫的那樣:“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住所可以簡陋,人際關係可以簡約,遠離這幾種人,日子才會越過越愜意。
01
遠離負能量滿滿的人。
在魯迅先生筆下,“祥林嫂”是一個格外讓人同情卻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劇人物。
祥林嫂的人生,聽天由命,任人擺佈。遭遇固然悲慘,但她臣服於命運的安排,卻更令人痛心。
現實生活中,不乏“祥林嫂”這樣的人,他們經受過命運的重創,遭遇令人唏噓,但也就此開啟“賣慘”和“擺爛”的人生。
在爭名奪利中,以過往的不幸作為胡攪蠻纏的籌碼,最終實現目標。在與人相處中,他們開口閉口就是自己的不容易,好像每個人都得為此承擔責任一樣。
這些負能量滿滿的人,隱秘的傷疤成為博人同情的噱頭,靠著不斷地消耗他人的善良、悲憫之心,來滿足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他們一旦與人交談,就有意無意地將他人當成“情緒垃圾桶”,猶如一陣龍捲風,風停之後,是滿地狼藉。
年過六十,遇到負能量滿滿的人,就不要再湊上前去,噓寒問暖,開解勸導了,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樂觀情緒,很有可能會被填平,整個人也變得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悲觀,甚至也漸漸地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不再抱有希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要讓自己不開心呢?”
遠離那些負能量滿滿的人,並不是捨棄悲憫之心,不再有共情,而是懂得,不要讓自己的一腔情感被惡意“消耗”了。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度過那些至暗時刻,不僅僅是靠外力,更多的是靠自己。從絕境中重生,才是真正的勇者,就算無法再翻身,隱忍且堅強地活下去,也才是人生本來應有的劇本。
02
遠離搬弄是非的人。
戰國時期,是“縱橫家”的天下,最有名的莫過於張儀和蘇秦了,他們一個主張“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齊、楚兩個大國兼併弱國;一個主張“連橫”,就是位於西東方向的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
在這兩位“縱橫家”的遊說下,小國為了自保,就出現“朝秦暮楚”的現象,到最後,強大的秦國滅六國,實現了統一。
從這段寫滿了謀略與鬥爭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的立足,如同一個國家的立足,想要強大,且享有穩穩噹噹的地位,最重要的,不是聽憑“縱橫家”的遊說,而是要不斷強大自我的實力。
年過六十的人,想要日子過得順心,就不要被外界的雜音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那些習慣於搬弄是非的人,就有著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本領,只不過他們口中表露出來的不是治國安邦的策略,而是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
一旦被這些人“圍獵”,就會感覺到生活如同被安置在嘈雜的菜市場、公交車站或漁港碼頭,周遭都是鬧哄哄、亂糟糟的,不要說享受生活,簡直是一種折磨。
遠離搬弄是非的人,也就是遠離不切實際的慾望。
年過六十,就不要再奢求人生還能大起大落,還有在生命走向終點之前,最後狠狠折騰一次,且還能折騰出一些明堂出來。
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安穩穩地把當下的每一天過好,日子才會朝著理想的方向邁進。
03
遠離斤斤計較的人。
生活在鄉村,鄰里之間都很大方。比如,有時令蔬菜成熟了,只要鄰居不嫌棄,只管自己去菜園子裡摘。誰家做了好吃的,鄰居們都跟著沾光,嚐嚐鮮是常有的事。
年過六十,很多人願意回到鄉下老家,將老屋翻新,重新整理好菜園子,養雞養鴨,還時常去串門,日子過得嫻靜又從容。
人老了,就開始念舊了。兒時的記憶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是這麼淳樸、醇厚。
沒有那麼多算計,沒有那麼多斤斤計較,人們恪守的是道義和約定俗成的規矩,你讓我三分,我敬你一丈,那份熱絡和溫暖,足以讓人卸下沉甸甸的防備。
當我們老了,如果身邊總不乏斤斤計較的人,不妨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成為了這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指責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這也是一次自我警醒。
遠離斤斤計較的人,其實是遠離那個局促、狹隘和自私的自己,是要與從前的這些行為做一次徹底的斷捨離。
這也意味著,看淡名和利,看輕人情冷暖,讓自己變得豁達、大度且包容,從此,走到哪裡,都不會覺得委屈和矮人三分。
04
結束語:
年過六十,人生又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了。
拋開那些瑣事和雜事吧,找到內心所愛,用餘生去追一個未競的夢,去愛所愛的人,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