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不攪亂他人的節奏,也不要亂了自己的節奏

花開有期,葉落有時。世間萬物,各有節律。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就是不要攪亂他人的節奏,也不要讓自己的節奏被打亂。
01
陪伴孩子成長,懂得慢慢放手。
同事曉琳是個單親媽媽,面對上初三的孩子,她很是無語。
從小就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即將迎來中考的節骨眼上,像變了個人,叛逆無比。動輒與曉琳大吵一架,甚至摔門而去。
曉琳常常愁眉苦臉,躲在暗夜裡哭泣,她不明白,自己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孩子的一切,非但換不來他的感恩和體貼,甚至還成為了一味向自己索取的“白眼狼”。
只是,曉琳也在不停地反思,到底哪些事情,是自己處理得不恰當,從而激發出孩子內心的反抗和厭惡。
思來想去,曉琳覺得,大概是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了:孩子從小到大,曉琳幾乎都恨不得能將其帶在身邊,從而不與外界接觸;然而,當他漸漸長大、獨立意識鮮明時,就再也不願聽從曉琳的安排了。
為了展現他是個“能自己做主”的人,曉琳的兒子在別人家孩子專注於上課、背書、做題時,要么去打球,要么坐著發呆,以“特立獨行”的行動來掩蓋他的懶惰和不屑態度。
當看到家校聯繫本上,寫著他考試作弊,抽測都未能合格,更讓曉琳覺得痛不欲生。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在曉琳看來,這些違紀踰矩就是品德出了問題,是不可原諒的錯誤,更是已讓人想起了就會心痛不已的改變,她一度想要放棄對兒子的管教。
然而,親朋好友和孩子的老師卻安慰她時,都說了同樣的話:“花開有期,葉落有時,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節奏,與其成天圍著孩子轉,千叮嚀萬囑咐,不如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因為,孩子終究會有長大的一天,只有完成了與父母徹底的“剝離”,他們才能拼盡全力,去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02
贍養父母,懂得尊重代溝,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孝順”的含義。
我們總在尋求父母的理解,可實際上,兩代人之間,很難達成真正的理解。
更不要說,我們的父輩,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物質匱乏期,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成為流淌在他們身上的一種習慣和基因了。
雖然日子早已衣食無憂,但生活中、為人處世上,他們仍舊顯得扣扣搜搜,甚至斤斤計較。
就拿家中的剩飯剩菜來說吧,有的老人,只要飯菜沒有餿味,就捨不得倒掉,哪怕因此吃壞了肚子,花好幾千元去醫院就診,回來之後,依舊如此。
至於買東西的塑料袋、包裝袋,一個一個收拾整齊,碼放著,以期待有朝一日能用得上;買來的新衣服,寧可壓箱底放著,也不會拿出來穿。
更難以說服他們的,是他們哪怕走路都顫顫巍巍了,但還是捨不得那幾些菜地,那些果樹,每天依舊早出晚歸,家中養雞養鴨,照樣三五成群。
為了趕農時,他們依舊加班加點,就算累病了,只要還能下床走動,還是雷打不動,就是要去幹活。
有的老人,習慣了出門打零工,只要有人願意僱傭,再遠的路途,再苦的差事,他們還是要硬扛著。
很多兒女常常因為這些瑣事而和父母爭吵不斷,總期待他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安享晚年。
但如果這樣的孝順成為了父母的枷鎖,何必再苦苦強求呢?
03
陪伴愛人,各自安好,才能越來越好。
記得我家嫂子剛進門時,眼裡心裡只有我哥一個人。每到週末,嫂子都會將家裡來個大掃除,興高采烈地等待誇獎,但我哥由於應酬,每每回到家都已經晚上十二點了,哪裡還會顧及到,地板擦拭得如同鏡子一樣明淨呢?
為此,他們時常吵架。
幾年內,嫂子連著生了兩個兒子,相差三歲,除了上班,就是帶孩子做家務,根本沒有時間管我哥。也不再指望我哥能幫上忙,萬一有事忙不過來,喊上我這個小姑子要靠譜得多。
就算遇到孩子生病住院,在學校挨批被老師請過去,她也不慌不忙,獨自去處理,就連打個電話給我哥都嫌麻煩。
對于嫂子的付出,我哥也是懂得感激的,家中的財政大權一直牢牢地讓嫂子掌管,他只管賺錢這一件事。
如今,嫂子的兩個兒子一個高中,一個初中,只有周末才回家,嫂子有了空閒的時間,就開始重啟和閨蜜們的約會,用她的話來說,要把以前錯失的補回來。但只有哥哥有空陪她,她也從不拒絕,兩人說走就走,十分灑脫。
人到中年,婚姻裡,並沒有那麼多卿卿我我,有的只是分工合作,你懂得我的不容易,我懂得你的艱辛,彼此支撐,相互溫暖,就是幸福。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是一段多麼艱難的旅程啊!孩子、老人、愛人,似乎總和自己過不去。很多時候,真希望,能有一道魔法,讓大家都變成木頭人,各自按部就班,不要出什麼岔子才好。
之所以讓人感到心累無比,根源就在於我們的控制欲太強,想要讓每個人都聽命於自己。
越是得不到,越是抓狂,於是心就亂了,生活的節奏也就亂了,一切都亂了。
與其費盡心思,反倒讓所有人不開心,不如收回那些關心、操心和擔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