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安全感

永遠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安全感
value101 2023-02-02 檢舉

 

 

 

作家盧思浩曾說:“不要輕易把夢想寄託在某個人身上,也不要太在乎身旁的耳語,因為未來是你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最大的安全感。”

 

曾以為,沒有別人的認可,就無法證明自己;

 

沒有別人的幫助,就無法走出困境;

 

沒有別人的圈子,就無法正常生活。

 

成熟後才發現,靠別人得來的安全感,只能維持一時;靠自己贏得人生,才是長久之計。

 

這個世上,真正的貴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不尋求別人的認可

 

日劇《我們由奇蹟構成》中的男主一輝是“動物行為學”的大學講師。

 

年少時,因為無法循規蹈矩,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罰和同學的嘲笑。

 

他因此變得自卑,一度深深地厭惡自己。

 

為了贏得別人的認可,一輝鉚足了勁學好自己的特長——生物。

 

花了多年時間,終於在動物學中發表了有關蟬的研究,得到了大家的讚賞。

 

但是,一輝在研究方面漸漸變得功利,也失去了研究動物的樂趣。

 

爺爺告訴一輝,如果是你想做的事情,那就放手去做,如果是你覺得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就不要做。

 

於是,一輝不再尋求別人的認可,而是熱衷於自己喜歡的生活。

 

每天在晨光中騎著自行車,聽著昆蟲和鳥兒的鳴叫。

 

在課堂上和學生們討論有趣的話題,帶著學生去山上做實地考察。

 

他單純地熱愛著動物,和大自然相處融洽,只是和人世格格不入。

 

但他並不焦慮,他覺得:他已經和最想好好相處的人,處好關係了,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做更自信的自己》中有句話:“我們缺乏自信的根源,在於我們將構築自信的權力放在了他人的手中,過度貪婪地依賴別人給予我們的認可。 ”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為別人的一聲肯定而心情愉悅,為別人的一句否定而鬱鬱寡歡。

 

殊不知,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會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迎合了他人,辜負了自己。

 

任何人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所以,我們也無需刻意取悅他人而委屈自己。

 

蘇芩說:“不必過於在意人與人之間一些表面的情緒,摯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著。 ”

 

與其費心尋求別人的認可,不如放下世俗的標準,守得本心,做自己生活的掌舵人。

 

 

不依賴別人的幫助

 

汪國真曾說:“機會,靠自己爭取,命運,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畫板,為什麼要依賴別人著色?”

 

行走於世,或許別人能幫助你一時,卻不能一直替你負重前行,唯有依靠自己。

 

劉雯17歲那年,參加新絲路模特大賽,贏得了湖南賽區的冠軍,卻在決賽中遺憾落選。

 

於是,她獨自來到北京,開始了漫長而辛苦的北漂生活。

 

非科班出身的她,連基本的台步都走不穩,不會化妝不懂時尚,所以面試屢屢被拒。

 

無奈之下,劉雯只能靠做試衣模特、幫主角走位,才勉強生存。

 

為了改變現狀,她在合租的房子裡,翻看近兩千本時尚雜誌,不停地練著自己的台步和儀態。

 

父母知道女兒很辛苦,有一次,劉雯的媽媽對她說:“混不下去就回來吧!”

 

但是,她不想依靠別人,只想憑一己之力,闖出屬於自己的艷陽天。

 

在一次試衣時,《嘉人》雜誌的藝術指導約瑟夫.卡爾,十分欣賞劉雯的表現,便以她的形像作為雜誌的封面。

 

後來,為了有更好地發展,劉雯走進歐洲,開啟了她的時尚之路。

 

由於語言溝通障礙,劉雯便下定決心學習英語。

 

她買了一張紐約地鐵的票,拿著地圖和筆記本,一邊記路線,一邊記英文站名。

 

劉雯一天要在秀場待20個小時,有時候,為了趕場,會直接到衛生間用涼水洗頭。

 

就是這股子拼勁,讓她開始成為時尚雜誌和設計師的寵兒,成為國內最紅的模特之一。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自顧不暇。

 

若習慣依賴別人,當困難來臨時,你會發現自己早已失去展翅高飛的能力。

 

聽過一句話:“再光鮮亮麗的副駕駛,都不如自己緊握方向盤。 ”

 

人這一輩子,我們總要面對一些生存的壓力,生活的苦難。

 

沒有人會一直陪在我們身邊,自己選擇的路需要自己走,任何人都幫不了你。

 

成年人最痛的醒悟,是不依附別人遮風擋雨,強大自己,做自己的避風港。

 

 

不擠進別人的圈子

 

魯迅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越優秀的人,越享受獨處,在獨處中充盈自己的內心。

 

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的主人公維特,從小智商超群,擁有過人的鋼琴天賦,因此成了同齡人眼中的異類,備受排擠。

 

為了能夠融入集體,他戴上一對木質翅膀從陽台上跳下去,假裝在不幸中摔到了頭,成為一個不會彈鋼琴的普通人。
如此一來,他終於被大家接納,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熱愛鋼琴的他,為了迎合同學,不得不聽搖滾樂,和他們一起做遊戲。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著,他內心的孤獨感不僅沒消除,反而更加強烈。
直到某天,維特在CD店中,發現一張鋼琴演奏專輯,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回家播放之後,聽著悠揚動聽的旋律,他思緒萬千。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偽裝,都是對自己真實想法的壓抑。

 

唯有追逐音樂夢想,才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快樂。
於是,他放棄了那些無謂的社交,重新開始了他的鋼琴之旅。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為了合群,勉強過自己。

 

為了一份虛無縹緲的歸屬感而虛與委蛇,明明不開心還要強顏歡笑。

 

殊不知,這樣會讓我們迷失自己,被動接受周邊人的意願。

 

也許合群會讓你擁有一時的輕鬆感,但是熱鬧過後竟是滿目瘡痍。

 

除了徒增我們的疲憊感,再無其他。

 

作家張德芬說:“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不要想方設法擠進圈子,靜心修煉和提升自己,活出真實的人生,才是我們這一輩子的追求。

 

作家劉同說:“任何事情,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無論是情感還是工作,否則唯一的結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

 

一個人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向外尋找,而是向內求。

 

不尋求別人的認可,遵循本心,方能過得灑脫自在;

 

不依賴別人的幫助,提升自我,困局自會迎刃而解;

 

不擠進別人的圈子,享受獨處,才能綻放你的光彩。

 

餘生,願你回歸自我,不懼風雨,做自己的靠山,演繹屬於自己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