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自己(深度好文)

王陽明在貴州講授心學時,有個地方官經常來聽。
一天課後,他對王陽明說:“先生講得太精彩了,可惜我太忙了,每天都要處理很多政務,不能天天都來跟你修行。”
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工作就是修行。”
好好工作,認真賺錢,是凡塵俗世中的頭等大事。
你有幾分敬畏,就有幾分受益。
修煉態度
作家陳忠實當年高考落第之後,曾給自己寫下一句座右銘: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靠著這股埋頭苦幹的精神,使他從塵土飛揚的鄉村走向城市,從刨土挖地的農民走向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可以說,他之後取得的成就,都印證了這句話:“你選擇了怎樣的態度,決定著你將過怎樣的人生。”
成龍在為電影《十二生肖》選角時,看了許多試鏡的錄像,最後卻定了一位新演員。
當時,選角導演和動作組挑人時,鏡頭擺在旁邊不停地在拍,但演員們都沒有留意到這一點。
當聽到“再來一遍”時,許多人會面露不悅,若是再被要求“能不能再換個角度”時,甚至會表現出厭煩。
這些細節,都被成龍看在了眼裡,不管她們演技有多好,他都會直接跳過。
直到新人張藍心出現在了鏡頭里。
她跟別人都不一樣,拍完一個動作後,她會主動且有禮貌地說:“對不起老師,可以給我再來一次嗎?”
得到應允之後,她便轉身對著鏡子練踢腿,然後說:“老師可以了,我再來一遍。”
成龍看到這一幕後,轉頭對製片說,就她了。
製片不理解,還提醒成龍:“還有技術比她更好的。”
但成龍堅定地說:“我就要這個人,我喜歡她的工作態度。”
樊登曾說:“人生的轉折是工作態度,在每一件細節,每一個工作中,認真地對待,持續地改善,才有可能成為跟別人完全不同的人。 ”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賺錢多少,是與行業有關,與老闆有關,與同事有關,甚至與家人有關。
殊不知,每個人命裡的錢都是有定數的。
在工作中消磨時間、渾水摸魚的人,一輩子也就是個撞鐘的和尚,永遠修不成正果。
真正決定你財富和生活質量的,正是你的工作態度。
修煉能力
富蘭克林曾說:“傾囊求知,無人能奪。投資知識,得益最多。”
時代在不停地翻頁,你以為踩著的是一塊磐石,其實早已鬆動。
與其在“穩定稀缺”的年代一味追求價值,不如先修煉自己的能力。
要知道,一個人的價值,永遠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有朋友跟劉墉抱怨:“老闆太摳了,我每天累得要死要活,工資卻少得可憐。”
劉墉聽後,對他說:“這麼不靠譜的工作,辭了也罷,不過你不能白乾這麼久,總得要多學點東西,再跳槽。”
朋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利用業餘時間學英語、學專業、學管理。
幾個月之後,朋友不僅如願加了薪,還升了職。
歌德曾說:“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物以稀為貴,人以才出眾,想要賺錢,就得先讓自己值錢。
施瓦布是美國第三大鋼鐵公司的創始人。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建築工地打工。
有一天,卡耐基去工地辦事,恰巧看到蹲在角落裡看書的施瓦布,便好奇地上前詢問:“你學這些幹什麼呢?”
施瓦布說:“我想讓自己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這樣我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抱著這樣的信念,施瓦布從打工者,到技師,到總工程師,一步步升到了總經理的位置。
後來,他又建立了自己的伯利恆鋼鐵公司,完成了人生的蛻變。
俞敏洪曾說:“很多人一輩子有兩個追求,一個是有錢,一個是值錢,有錢的不一定值錢,但值錢的一定會有錢。”
當你百煉成鋼,深耕技能,讓自己變得有價值時,財富便會不請自來。
修煉思維
看過一個故事。
窮人向佛祖抱怨命運的不公:“我每天不停地干活,卻依然很窮,但富人每天不用乾活,卻有花不完的錢。”
佛祖問:“你覺得怎樣才算公平?”
窮人說:“把富人變得和我一樣窮,每天干同樣的活。”
佛祖便把富人也變成了窮人,並給了他們每人一座煤山。
窮人還像之前一樣,很快就挖了一車煤,換了錢,然後花掉了。
而富人把換來的錢買了幾個饅頭,用剩下的錢雇了兩個人幫他挖煤。
就這樣,富人賺的錢多了,便又雇了幾個工人。
一個月後,窮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賺來的錢剛剛夠他生活。
而富人指揮工人挖光了煤山,很快又變成了富人。
漫畫家蔡志忠曾說:“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際關係是金牌,而思考能力才是王牌。 ”
事實上,決定一個人貧富的關鍵,往往就在於他的思維。
在媒體Discovery的一部紀錄片裡,記錄了億萬富豪葛倫用100美元在90天內創富的挑戰之路。
身無分文的他,最迫切的是要找到商機。
當他在網上看到有人求購軍用汽車輪胎後,便不辭辛苦地跑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去廢品堆裡翻找破舊的輪胎。
最後,他找到了達到售賣要求的兩個輪胎,賺到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
他說:“我畢生信奉的賺錢原則,就是先找到買家,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但很多人都弄錯了,都是先去開發商品。”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裡說:“每個人的心裡,有一張'財富藍圖',你永遠賺不到超出這張藍圖的錢。”
很多時候,你的貧窮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沒有富人思維。
就如向天歌PPT演示創始人馮注龍,在大部分人都只是用PPT來給人演示時,他卻通過製作PPT模板,教授他人如何成為PPT大師,年入千萬。
歸根究底,你的思維抵達哪個層次,你的財富才會抵達哪個層次。
修煉格局
2015年時,美國一家服務公司已連續數年虧損。
為了扭轉頹勢,CEO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主動放棄百萬年薪,把職員們的最低年薪,提高到7萬美元。
消息一出,轟動各界,福克斯新聞甚至嘲笑他是“瘋子中的瘋子”。
然而7年過去了,公司非但沒有倒閉,收入反而成倍地增長。
即便現在遭遇疫情的衝擊,員工們也不離不棄,哪怕降薪也要堅守崗位,陪著公司挺過難關。
稻盛和夫曾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利他,是一種高級的利己。”
自降年薪,也就意味著讓利給員工,如此一來,便為公司的崛起積蓄了力量。
其實,自古成大事者,都擁有“利他”的格局。
公元前465年,范蠡舉家遷至陶邑,因本小利微,只能做一些當地的糧鹽買賣。
一次,他從往來的商賈口中得知,吳越一帶需要好馬,認為這是一條絕好的商機。
但收購馬匹容易,把馬匹運送到越國卻是難事。
後來,他又探聽到,有一個做布匹的商人姜子盾,常年販運麻佈到吳越一帶。
於是,他便找到姜子盾,告訴他自己有一支馬隊,可以免費幫他把麻布運送到吳越。
就這樣,兩人一路同行,既替姜子盾省了運貨的錢,又讓范蠡大賺了一筆。
亞當·斯密曾說:“人性是幽微的,每個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利益。”
然而,一個人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他是無論如何都走不遠的。
姜子牙說:“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天下歸之。”
利不可獨,獨利則敗。想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便要懂得讓利。
有利他的格局,才有利己的結局。
樊登曾說:“真正的修行,就體現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修煉態度,修煉能力,修煉思維,修煉格局,每一件都是人生大事,都是通往成功的雲梯。
唯有狠下心來修煉出更好的自己,才能所向披靡,收穫想要的人生。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