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才明白,親戚之間逐漸疏遠,原因多半是這幾點

人到中年,我才明白,親戚之間逐漸疏遠,原因多半是這幾點
value101 2022-12-07 檢舉

 

表面上看起來,信陵君出了力,還“婉拒”了唾手可得的謝禮,似乎很不划算。但他卻讓趙王保全了顏面,送出了一個巨大的“人情”,這份“不求回報”的恩惠,才是一段關係得以長久鞏固的基石。

其實,親戚之間的交往,也不要刻意展現“恩情”,不管是自己幫了親戚,還是親戚幫了自己,不要非得“等價交換”,如果總在一方總惦記如何“報恩”,一方總惦記如何才能隨時取得“回報”,這份親情也就變味了。

當彼此無法在同一個水平、同一個層次交流了,親情也就成為利益交換的一個幌子罷了。

 

03

把握不好尺度的關心,只會讓親情不堪重負。

小時候,大姨家條件最好了,她和大姨父有工資,且只領養了一個孩子,負擔小,又住在城裡,於是,親戚家中的孩子,她都樂於在寒暑假接過去,帶大家“開開眼”。

在大姨家,孩子們第一次感受了在城裡生活,是個什麼滋味,也成為記憶裡,一段很溫馨的回憶。

然而,當年的孩子成年之後,對大姨和大姨父卻只有敬而遠之,並不親近。

原來,大姨是個愛心氾濫的人,對於每一個晚輩,她都視如己出,物質上捨得讓孩子們嚐鮮,學習上也更是捨得“嚴苛管教”。對於不愛學習,不求上進的侄子侄女,都曾不吝嗇嚴加管教。

這種沒有絲毫“壞心眼”的做法,在大姨看來,是為了整個家族將來的興旺發達,但並不是每個晚輩都能接受。雖然當面不反駁,但卻有了“一個外人非要管我”的心結。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歸是親疏有至,內外有別的。

《論語》中就寫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凡事都講究“師出有名”,才能大行其道。

親戚之間,就算關係再好,再涉及夫妻感情、孩子教育、事業投資等關乎一個家庭發展的大事時,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好心,變成了“瞎指揮”。

每個人都要自己要走的路,你的經驗僅限於對自己有用,至於親戚,就算他們要摔個大跟頭,要走很長一段彎路,你曾真心提出過建議,伸出過援手,就足夠了,堅決不能越俎代庖。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你還會親戚經常聯繫嗎?

也許,各人自有答案,但當你明白了,這就是人之常情,也許,不捨之後,也要學會慢慢釋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