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越來越有行動力,原因只有一個

人到中年,越來越有行動力,原因只有一個
value101 2022-12-06 檢舉

 

後來他們發現保姆工作量不飽和,女諮詢師提議,她可以到諮詢室給大夥做飯。

 

保姆一開始強烈拒絕,她認為自己沒做過大鍋飯,肯定做不好。

 

但在女諮詢師的鼓勵下,保姆開始研究菜譜,並接受了挑戰,結果做得非常出色。

 

再後來,夫妻倆覺得保姆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決定注資給保姆開飯館,又遭到強烈拒絕。

 

保姆無法想像自己給幾百人做飯,那肯定是手忙腳亂,錯誤百出。

 

但在兩位諮詢師再三鼓勵下,保姆還是開始思考菜單、煮菜的方式,以及飯店的運作等。

 

最終,店真的開起來了,並很快有了起色。

 

保姆多次拒絕,是因為她的「系統一」自動地根據現在的能力,為自己的未來下了個結論。

 

她覺得自己從鄉下來,什麼都不懂,沒做過其他太出息的工作。

 

因此,大腦的「限制器」,讓她將自己限制在一個普通保姆的角色中。

 

幸運的是,諮詢師夫婦一直提醒她不要看扁自己,鼓勵她去思考如何面對更大的問題。

 

經過引導,保姆開始慢慢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其實,大多數人是能夠做更厲害的事情的,制約他們的不是能力,而是大腦裡的「限制器」。

 

而一旦我們突破了「限制器」,力量就會不斷增長,征服一件又一件原本無法想像的事情。

 

 

用追問法解除「限制器」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動用「系統二」呢?

 

有一個簡單又有力的方法就是:不斷追問。

 

有位朋友對心理學感興趣,她一直念叨要考碩士,但遲遲未開始。

 

當她第三次這麼說時,我問她:是什麼讓你還在這裡說,而不是抱著書開始啃的呢?

 

她重複著那些所有人都有的抱怨——

 

每天工作10+小時,回家不可能有精力看書;

 

快要到考研的時候了,根本來不及備考;

 

就算考上了,幾十萬的學費怎麼湊起來呢?

 

她說了很多,本質就是在說自己有諸多的「限制器」,沒能力去突破。

 

這其實就是她的「系統一」在運作,目的讓她避免痛苦和挫敗。

 

於是,我嘗試提醒她,她的很多困難,可以轉化為具體的難題。

 

我先問她:你說學費存不下來,那你每個月的消費是多少呢?

 

她說了一個數,很明顯是有節省空間的。

 

我又問她:現在如果你要湊夠這麼大一筆錢,你是否願意每月少花一點,那麼一年來就能攢X萬。加上你的存款和副業的收入,3年內你估計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了吧?

 

她略有所思。

 

我繼續:“如果你覺得心理學很難,考研又在3個月之後開始,那我們都同意沒辦法今年拿下。

 

但你可以花幾十塊錢報個名,去體驗一下考試的氛圍,然後回來接著備考。

 

如果上班辛苦,那就不要逼著自己考明年的,我們建一個3年計劃,再乾兩年,錢攢夠了就辭職,再全力備考半年。

 

你覺得按你的能力和這樣的計劃,能考上嗎?”

 

她不說話了。那些限制她考研的因素好像不再充分了。

 

當洶湧的情緒被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時,她就只需要對問題做一個判斷:

 

能做到,還是不能做到?

 

正如目的地是自帶道路的,問題也是自帶解決方案的。

 

我們只需要選擇是否踏上去。

 

用「系統二」驅動的“難題的視角”,還能產生一個更可貴機制:

 

每解決一個小小的問題,她的成就感就可以累積一些。

 

例如,她這個月果然少花了2000塊;

 

她開始去了解院校了,買了對應的參考書;

 

她上個週末在咖啡廳度過了一個充實的自習日。

 

這些都是一個個里程碑,反复提醒著她——這事兒,有進展!

 

就算某個動作失敗了,她也知道是哪裡沒做到位。

 

而不是漫無目標地怪自己行動力太差,沒有天賦。

 

當畏難情緒,轉變為苦思冥想解題方法,她心裡就有底了。

 

寫在最後

 

最後,分享一個我最近看的演講,是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改造”一個差生的故事。

 

這位學生,成績差得非常典型。

 

上課不聽課,下課抄作業,回家不復習,語文只考了8分。

 

魏老師的第一反應,不是責備孩子,而是通過一番話,讓孩子重拾了信心。

 

他說:你一不聽課,二不寫作業,三不看書,但考試還能得8分,這不是說明還有點天賦麼?

 

這麼一說,孩子開始覺得卷子親切起來了。

 

魏老師接著說: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套卷有沒有你不服氣的題。

 

孩子說:漢字拼音題,如果自己死記硬背,肯定能拿下來。

 

於是接下來幾天,他不聽課,自己去背這些漢字。

 

很快他就掌握了這些生字的音形義,2分到手了,卷面分變成了10分。

 

接著要解決文學常識問題,孩子又花了一周去抄去記。

 

很快,這些分也拿下了,卷面分到了16分。

 

最後是作文,之前他不會寫作文,考試交白卷。

 

魏老師就讓他每天寫日記,不會就寫幾句,會就多寫。

 

兩個月下來,孩子能夠交上500字的日記,所以只要他把作文給寫上,怎麼樣也能拿到20分。

 

當孩子不再考慮自己什麼也不會,而是專心思考自己能夠拿多少分,他的學習能力才真正派上用場。

 

因為,他不再用負面情緒去強化自己的「限制器」,而是認真用「系統二」的“問題-解決方案”的思路去面對學習。

 

孩子的自信心變強了。

 

當他相信自己能夠聽明白語文,做得對題目了,他便開始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於是,經過半年學習,他的成績從8分到36分,最後到60分及格了。

 

不僅是孩子,其實成年人也適用「系統二」的思維。

 

很多人覺得自己活到30歲,該發展的能力似乎都發展了,很難繼續成長。

 

但,這何嘗不是被頭腦裡的「限制器」控制了呢?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很多的困難。

 

但如果我們不是一碰到就逃跑,而是靜下心來想想可以怎麼做。

 

說不定,很多人都會變得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