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讓父母“難受”,是一個人變好的開始

學會讓父母“難受”,是一個人變好的開始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1、邊界不清

 

邊界不清,是「付出型親情綁架」最直接的後果。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人的關係可大致分為兩個領域——社會領域  和  私人領域

 

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每個人負責不同的事務,擁有不同的地位,一切井然有序。

 

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即我珍惜你本來的樣子,不把我的意志強加在你的身上。

 

每個領域有不同的規則,當我們把權力規則帶回到家裡,混亂便很容易產生。

 

在「付出型親情綁架」的關係中,就是這樣——

 

父母把子女視作自己生活的重心,先是犧牲自己為子女付出,繼而要求子女犧牲自己去滿足父母。

 

他們在孩子身上,使用了權力規則,卻忽略了彼此的成長。

 

最終導致:親子間相互糾纏,沒有邊界,沒有自我,令人深感窒息。

 

2、孩子無法在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

 

這種邊界模糊的相處方式會讓孩子活得像一個“演員”,按照父母所撰寫的劇本去“演” 出他們理想中的模樣。

 

小到一杯水該倒多滿,大到人生規劃,都要聽父母的,常常連一件小事都無法主導。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經歷「挫敗」,並慢慢喪失掉對生活的掌控。

 

即便父母一再強調“我做了一切都是為了你” 時,子女也很難從中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例如阿娟,她還來不及享受媽媽對她的好,就面臨媽媽對她的“綁架” 式索取。

 

她既有愧疚,也有憤怒,但她卻無法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我們都知道,表達情緒是一個成年人劃清邊界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像憤怒這種關鍵性情緒。

 

但如果情緒無法表達,情緒就會反過來擠壓和攻擊自己,形成鬱結。

 

從而令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壓抑,沒有活力,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這時問題來了,

 

我們具體要怎麼做,才能擺脫「付出型親情綁架」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裡貫穿始終的原則是——

 

態度上:真誠堅定;

行動上:守住邊界。

 

接下來,我就以阿娟的故事為例,盤點一下在面對付出型親情綁架時,該如何見招拆招。

 

以下是四種防禦性手段:

 

1、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是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提出的,意思是我態度堅決地拒絕你,但我本身沒敵意。

 

例如,當阿娟嘗試和媽媽溝通,換來媽媽的崩潰大哭時,可以這麼回應:

 

媽,你現在可能會很生氣,無法理解和認可我說的話。

 

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只想告訴你,這一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我向你說“不”,並沒有惡意,也並不是想和你敵對,更不意味著否認了你的全部付出。

 

你依然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也依然愛你。

 

這是建立親子關係邊界的有效方法。

 

2、從小事開始拒絕;

 

維護邊界,特別是親子之間,可以從小事開始。

 

阿娟分享過一個她的故事,她說有一天她要加班,給媽媽打電話說晚飯別等她了。

 

可是,等她8點多加班結束回家後,發現所有人都沒吃飯,在等她。

 

這時,她有非常強烈的被綁架的感覺,對此感到強烈不適,她覺得這是媽媽潛意識中想用這種方式逼她就範,讓她以後都早點回家。

 

我給她支了個招——她對媽媽說,今晚不吃飯了,以後再有這種情況也不吃。

 

沒想到,她在這件小事上樹立界限的努力立刻奏效了,後來這種事再也沒發生過。

 

3、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在阿娟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後,媽媽帶著哭腔說道:“那你就是嫌棄我不好咯”。

 

這時如果阿娟就此回答“沒有”,就是在把父母的情緒吃進去,同時也鼓勵了父母繼續以這樣的方式“綁架” 她。

 

那應該怎麼做呢?

 

先看看事實——父母的行為入侵了阿娟的邊界,讓她極為不適,同時媽媽的回應,也讓阿娟感到十分內疚。

 

這時,只有袒露真實的想法,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不然就容易在內疚感的作祟下,屈從於父母。

 

後來,阿娟試著直接向媽媽袒露——“是啊,你過度干預我的生活了,我確實覺得你這樣做不合適。”

 

面對這樣的回應,剛開始媽媽雖然稍感不適,但久而久之,也慢慢了解了,這就是阿娟的邊界。

 

4、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比如媽媽給阿娟煲湯。

 

本來煲湯是媽媽的事,阿娟有選擇喝與不喝的自由。

 

但如果媽媽用這種付出來綁架阿娟——“我為了你煲的湯,你一定要喝。” 這件事就變味了。

 

再比如,媽媽叫阿娟給待業的弟弟找工作。

 

本來失業是弟弟的事,阿娟有選擇是否替他找工作的自由。

 

但如果媽媽說“他是你弟,你有義務替他找工作。”,那就是在拿血緣關係,對阿娟進行“綁架”,應直接拒絕。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正是因為重視這段關係,希望它能夠更加健康地走下去,所以才選擇用真誠的態度去直面問題,而不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經營一段“虛假” 的關係。

 

因為,愛一個人,除了要照顧對方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視對方的成長。

 

寫在最後

 

成長是一個很慢的過程,無論對自己,抑或是對父母,都需要多一些耐心。

 

我們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雙方都需要學習、碰壁、反思,再重新去嘗試。

 

在這段關係裡,當我們選擇表達拒絕的時候,其實也是向父母輸出一種正面的心理暗示:

 

我相信你是有能力面對意見的;

我相信你是有能力跨越這些崩潰的情緒的;

我相信你是可以成長變得更好的。

 

這麼做,需要我們全然相信——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把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上,是可以活得更加充實和精彩的。

 

把受苦的權利歸還給父母,把自我成長的機會還給父母,不再代替父母去成長。

 

曾經聽過一句話:人類之所以會進步,就是因為下一代的人不聽上一代人的話。

 

這裡,我想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子女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天生的使命,通過新的生活方式,來給上一輩帶來衝擊,讓他們的生活煥發出新的可能性。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