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讓你“變好”的人

警惕那些讓你“變好”的人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我一定要像別人一樣,30歲前就結婚生孩子嗎?”

 

如果這個要求合理,那麼「成人」會把它內化,以此指導自己的行動。

 

但如果這個要求並不合理,那麼「成人」會加以篩选和限制。

 

② 考察「兒童」的情緒是否合理。

 

「成人」會及時覺察、調整「兒童」的一些不合理情緒。

 

比如有的人因為被催婚,會感到非常焦慮。

 

這時候,「成人」就會對這種情緒作出調整:

 

“我有我自己的選擇,不必因為別人的節奏而焦慮。”

 

當情緒調整好,我們就會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去付諸行動。

 

③ 把“我要改變”轉化為“我想改變”。

 

「父母」關注的是現在的自己有多糟糕,

「兒童」關注的是無能的自己有多不安;

 

而「成人」會主動設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這兩者的區別是:

 

前者追求的是“我要改變”,

後者追求的是“我想改變”。

 

比如,有的人堅信自己要減肥,會一直逼自己努力,並且無法接受體重回彈;

 

但有的人只是想變得更健康,那麼他們會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並且開始做常規的健身。

 

而且,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完美地執行,偶爾他們還是會想吃垃圾食品,缺席健身房。

 

但他們清楚,這並不是對自己願望的全盤否定,也不需要自我責備。

 

相反,他們會接受現實,並且問自己:

 

我還想成為健康的人嗎?

如果還想,那麼我明天繼續加油。

 

如果說「父母」與「兒童」的互動模式像鐘擺,

 

那麼,「成人」主導的改變更像馬拉松:

 

無論是全速跑、慢速跑,

還是暫時歇息,

最終都會面向終點。

 

因為,「成人」在乎的,是這個行為本身對自己的願景有沒有貢獻:

 

雖然今天我沒有按照計劃全量運動,但至少運動了,這是一件好事。

 

當一個人動用「成人」視角去看待改變時,就會發現:

 

自己所處的現狀不再是壞的,

反而是一個積極的提示。

 

而這種提示,又會引導他繼續堅持,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如何強化「成人」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

 

原因在於:

 

我們內在的「父母」和「兒童」太旺盛,

而「成人」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尤其是從小接受嚴苛的家教,讓我們對「父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這種模式特別熟悉。

 

這造成的結果是:

 

我們「成人」部分的自我太薄弱,

要作出自我改變,特別困難。

 

所以,想要能夠擺脫鐘擺式的循環,我們需要做的是:

 

強化「成人」功能。

 

以下有3種方法,能幫助你察覺和調動內在的「成人」:

 

① 分清究竟是誰在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對自己的責怪,其實是別人添加給我們的。

 

因此,在面對一些念頭時,我們首先要學會辨別,這是誰發出來的。

 

比如,有時我們會擔心自己的工作不夠體面,覺得應該換一份更好的工作。

 

對此,我們可以去判斷,這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

 

為什麼是“應該”?

這是我想要做的?還是只是聽了別人的想法?

 

然後,我們可以聽聽的「成人」的看法:

 

我覺得可以探索新的工作,但現在的狀態好像也還好。

 

當我們開始能分辨“是誰在說”時,這些念頭的影響力就會變弱,

 

積極活躍的「父母」和消極悲觀的「兒童」就會開始讓步,把位置讓給「成人」。

 

② 偶爾借助他人的「成人」功能。

 

如果自己的「成人」暫時無法被調動起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藉助他人的。

 

例如,因為升職競聘,有的人會感到非常焦慮。

 

這時候,我們的「兒童」就佔據了主導:

 

我這麼差,

根本沒資格獲得升職機會,

還不如自己主動退出。

 

但同時,我們的「成人」功能也會意識到:

 

我這種情緒,

可能會毀掉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時,我們可以向朋友或者家人傾訴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擔心。

 

因為他們沒有親身參與到我們的內心鬥爭中,往往能以一個更成熟的「成人」思路去為我們作出判斷:

 

你是有能力的,

你是可以做成事情的。

 

這樣一來,我們的不安全感,就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慰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獲得了更多面對現實的力量和勇氣。

 

③ 接受努力與改變之間的時間差。

 

對於改變這件事,有的人會很難接受一種情況: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在原地踏步;

甚至還會出現“進一步,退兩步”的困境。

 

但正如武志紅老師講過的一句話:

 

成熟的自我,內心是有時間感;

 

他允許現在自己還沒有能力實現願望,而是相信這個事情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中,願望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一旦我們學會接受努力與改變之間的時間差,就可以更理智地明白:

 

不是任何事情都會馬上成功,

不是每次嘗試都必然會靠近目標。

 

這時候,我們就不是一遇到失敗,就立馬退縮;

 

而是能更篤定地堅持每一次改變,直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為止。

 

寫在最後

 

本質上,玩「父母」與「兒童」的遊戲,

 

就像是以時間、痛苦為代價,以此證明自己對某些意志的忠誠。

 

而這造成的後果是:

 

我們總是處於循環中,無法真正作出改變,踏出新的一步。

 

要打破循環,向前走,注定不容易。

 

要對未來足夠嚮往,才能告別現在;

 

要與熟悉的「父母」與「兒童」分別,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成人」。

 

但,唯有成為一個「成人」,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所以,我們不妨試著走出「父母」與「兒童」的限制,

 

去傾聽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去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改變。

 

最後,祝你我都能走出循環,成為一個真正想成為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