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放下執念

人到中年,放下執念
value101 2022-12-02 檢舉

 

執念,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次第花開》的作者西阿榮博堪布寫道:“其實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餘都只是擦傷而已。”

人到中年,經歷了半世沉浮,也承受了執念帶給自己的歡喜與悲愁。

是時候,讓自己反思一下,過往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恰當,過往的執念是否真的還要繼續。

在本就匆匆而過的人生旅途上,來日並不方長,痴心絕對固然好,但嘗試更多的人生體驗,不也是另一種精彩嗎?

 

01

當事業遭遇瓶頸,放下執念,又是另一個“春暖花開”。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好男兒,志四方。”“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這一生,總要幹出個名堂,才不負自己,不負知遇之恩,才是人生的“正解”。

蜀漢丞相諸葛亮,少有才名,因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從而用盡一生,去輔佐劉備及後人,用一份至真至純的癡情,書寫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壯歌。

其實,在三分天下之後,蜀國實力最弱,好不容易才稍稍安穩下來,此時,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是最要緊的事。

然而,當劉備逝去,昔日“光復漢室”的願景還未實現,於是,諸葛亮餘生的執念,就是“北伐大業,劍指中原,不勝不休。”

一生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怎會不知“北伐”是孤注一擲,是背水一戰,是賭上整個國運的生死抉擇?

只是,他忘不了當年“隆中對”時,與同道中人劉備描摹的那一幅美好藍圖,他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為之戰鬥到最後。

天不假年,時不濟運,當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時,越努力,便越是自我消耗,結果只能事與願違。

諸葛亮給歷史留下了一個無人可及的忠臣的背影,也不免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

而他傾注全力輔佐的劉禪,卻在“降魏”之後,樂不思蜀。人們嘲笑他是個亡國之君,可這樣的“求和”,何嘗不是給老百姓的另一種安寧呢?

諸葛亮和劉禪,他們不同的選擇,就是對於執念的不同解讀。

如果,諸葛亮能夠放下“北伐”的執念,或許歷史將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從歷史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事業遭遇重大艱難險阻,停滯不前的時候,放下“不斷前進”的執念,專注於做好當下,或許才能得到“最優解”。

 

02

當感情遭遇背叛,放下“執念”,才能再次邂逅愛情,重獲幸福。

愛情的路途上,每個人都期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些遇人不淑,半道上遭遇愛情背叛的人,總有一種被欺騙、被羞辱的心結,不能面對,更無法放下,便要用盡餘生的力氣,去記恨曾經傷害過她的人。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神鵰俠侶》中,李莫愁是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女魔頭”,但看似冷血無情的她,卻用盡一生感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