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這種氛圍,孩子容易生病

家裡有這種氛圍,孩子容易生病
value101 2022-12-02 檢舉

 

把孩子交給保姆撫養,主人當孩子麵對保姆挑三揀四,保姆私下向孩子講主人壞話;

 

夫妻共同撫養孩子,一方常常在孩子麵前說另一方壞話,與孩子結盟一起對付對方……

 

在這樣的氛圍下,

 

有的孩子會像小天一樣,向內攻擊,形成抑鬱;

 

而有的孩子,則會向外攻擊,形成對恨與暴力。

 

比如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小麗。

 

小麗3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她跟隨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

 

母親重組家庭後,有些誠惶誠恐,凡事都會遷就現任丈夫。

 

為了“報復”前夫,她不允許小麗跟前夫見面,還會經常在小麗面前講前夫的壞話,教唆小麗跟自己一起恨前夫。

 

為了“討好”現任丈夫,她會要求小麗像自己一樣,事事遷就繼父,哪怕被繼父隨意辱罵,也不能頂嘴。

 

在現實層面,小麗別無選擇,只能認同母親,跟著母親去恨生父,去討好繼父。

 

但在內心層面,她又過得很憋屈,很痛苦,感受不到一絲快樂。

 

到了青春期,她開始變得叛逆,極具攻擊性——

 

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跟人鬧矛盾,一言不合就開吵,甚至還會跟同學乾架。

 

後來在班主任的強烈要求下,小麗被母親“押送”到了我面前。

 

隨著諮詢深入,我逐漸理清小麗暴力的緣由:

 

母親和繼父,是她的內化父母;

母親和生父,是她的真實父母。

 

母親常年講前夫壞話,構成了小麗心里內在父母和真實父母的分裂。

 

小麗認同了母親,跟著母親一起恨生父,並堅信自己的不幸都是生父造就的。

 

但她卻從來沒有機會去驗證:真實的父親,到底是怎樣的人?

 

長大後,她將這份恨意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人際關係中,她只要一不舒服,就會習慣性地埋怨他人,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同時容易缺乏同理心,習慣性攻擊他人,不會反思自己,從而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這就是父母形象分裂的另一種結果:自我防禦,向外攻擊

 

 

透過小天和小麗的案例,相信你已經發現:

 

真實父母和內在父母的統一,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那麼父母具體要怎麼做,才能規避這種分裂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為自己負責。

 

它主要包含3個維度:

 

① 為自己的父母身份負責。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孩子12歲以前,父母至少有一方,能親自撫養孩子。

 

但如果條件實在不允許,必須把孩子委託給親戚或保姆,也需要盡量挑選三觀、育兒理念相似的對象。

 

彼此和諧相處,不在孩子麵前數落、攻擊對方,不給孩子製造分裂感。

 

②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大人吵架時,盡量避開小孩。

 

要知道,在大人眼裡的小吵小鬧,在孩子心中,也許就是腥風血雨。

 

如果實在控制不住,真的在孩子麵前吵了起來;

 

待冷靜過後,也請記得去擁抱一下孩子,並告訴他:

 

“這是大人的衝突,不是你的錯,而且不影響我們對你的愛。”

 

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攻擊自己的伴侶或其它家庭成員,也不要一直向孩子追問“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因為這會將孩子置於左右為難的境地,無論Ta怎麼選,都會無形中傷害另一方。

 

長此以往,分裂就產生了。

 

③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的人生追求,憑自己的本事去實現;

父母的人生挑戰,憑自己的努力去承接;

父母的人生苦難,憑自己的意志去面對……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苦難捆綁給孩子。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

 

身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讓Ta自由地追逐自己的人生。

 

而如果,你就是那位飽受「分裂的愛」摧殘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在此,我想先對你說一聲:“這些年,你確實受委屈了。”

 

我能感受到你的堅強與勇敢,歷經重重傷害卻沒有被打倒;

 

我也能感受到你的脆弱與無助,努力尋求各種方式來進行自救。

 

與此同時,我更誠摯地邀請你:

 

① 為當下虛弱的自己,設立一個保護屏障。

 

規避他人的隨意僭越與入侵。

 

同時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試著去回顧、覺察:

 

在我身上,到底在發生什麼,發生過什麼。

 

這是一個痛苦的旅程,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成長機會。

 

因為:覺察,就意味著改變的開始。

 

② 在一段安全的關係裡,去表達、釋放自己。

 

可以試著跟父母聊一聊,

 

有的父母,會耐心傾聽,在錯愕之餘,會解釋或道歉。這樣一來,孩子心裡的那塊石頭也就放下了。

 

當然,也有的父母,要么拒絕交流,要么否認事實,反倒還指責起孩子來。

 

但其實沒關係,因為你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力量的體現。

 

最重要的是,聊完以後,你會獲得一種「從父輩的愛恨情仇裡抽離出來」的底氣。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與父母心理的分離。

 

而如果,你暫時沒有意願去跟父母聊,也沒關係。

 

你還可以嘗試借助其它一些關係(伴侶、朋友等),或是找心理諮詢師完成療愈。

 

一句話,一個擁抱,一次耐心的傾聽,一起共同面對的事件……

 

試著透過一段安全的關係,慢慢去體驗被愛你的感覺——

 

原來自己是被在乎的,無論發生什麼,是能被接住的。

 

在這些點點滴滴中,充分地被一段關係滋潤和療愈。

 

要知道,你很珍貴;你的自由,也很珍貴。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