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最好的知己關係,就是以下三種

鯰魚效應:最好的知己關係,就是以下三種
value101 2022-12-01 檢舉

 

有作家說:“羽毛相同的鳥,才能聚在一起。”

以上觀點,是有偏差的,不完全對。

想一想,有血脈關係、外貌類似的兄弟姐妹,都可能結仇,無法相聚;閨蜜還會互相算計。類似的鳥,又怎麼一定會相聚呢?

好的關係,是互補的,不一定是同層次的。

 

俞伯牙遇到了鍾子期, 被人們稱為“最好的知己”。可是他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俞伯牙是大臣,很富有,鍾子期是樵夫,很窮。一個是彈琴的舞者,一個是鼓掌的觀眾。

能讓他們變成知己的,是在琴音上,實現了互補:聽、彈,兩者融合在一起。

假如俞伯牙和鍾子期都是彈琴的人,兩個人都很厲害。也許他們很快就會變成競爭對手,為了某個獎杯,鬧得很不愉快。正所謂,同行是冤家。

 

鯰魚和沙丁魚,不是一個層次的魚,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只是為了運輸而產生了交集。這就是“互補”的體現。

同樣,夫妻相處,想要變成知己,也要互補。一個強悍的人,去外面賺錢,一個溫柔的人在家裡做家務,當背後的綠葉。

夫妻兩個人,都是紅花,那麼就變成了爭奇鬥豔的關係,無法好好相愛。紅花配綠葉,才能體現家庭的和諧。

尋找知己,關鍵是“彼此真誠相待”,能夠懂得對方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生活、經濟、地位層次一樣,甚至都沒有一模一樣的愛好。

 

03

互相珍惜,社交關係長久。

再好的關係,如果不珍惜,就會弄丟。

鯰魚效應,延續了多年,仍舊發揮著作用。這就說明,好的關係,一定會考慮長久。雖然,兩條魚聚聚散散,但是情感、行動上的經驗,被人們記住了。

莊子說過一句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似乎,在莊子看來,維繫不了的關係,就丟掉算了。當從事實來說,人與人分開了,仍舊會思念和牽掛,並且會總結出一些人際關係的方法。

 

真正的知己,走散了,仍舊可以重逢,因為他們念念不忘。說忘記,不過是忙碌起來,短時間不去想而已。

好的關係,是“一得永得”的,雖然不能朝朝暮暮,但是可以來日方長。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在道觀修行的時候,出去遊玩,排解內心的孤苦。她偶遇了文人朱放,從此常常相約,寫詩喝茶。

當朱放去做官時,李季蘭賦詩一首: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分別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你把對方放在心底,就能一生相隨了。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並且給予幫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這句詩,就說明了心靈相通、彼此珍惜的重要性。

 

04

不是所有的魚,都在同一片海裡。鯰魚和沙丁魚能相遇,彼此成就,實屬難得。

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能夠相遇,就是難得的緣分,若能相知、相伴、相愛,就是千年修來的緣分。

遇到知己,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認識關係,處理關係,留住關係。

期待你我,知己相待,攜手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