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性格里

諸葛亮:一個人的命運,藏在他的性格里
value101 2022-09-26 檢舉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越是艱難,越能彰顯出厚道的本色。

 

當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下荊楚時,劉備的軍隊奮起抵抗,遭到曹軍追擊后,敗走夏口。

危機存亡之際,諸葛亮審時度勢,給劉備獻上聯孫抗曹的計謀,并自薦到柴桑作說客。

在魯肅的引薦下,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

他抓住有力時機,極力勸說孫權抗曹,但孫權遲遲不肯決斷。

孫權說:

除了劉豫州(劉備)就沒有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人了,可是劉豫州在剛打敗仗之后,怎能抗得住這個大難嗎?

諸葛亮看到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同時也敏銳的捕捉到了孫權的猶豫,他說:

 

 

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止于一萬人。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覺得頗有道理,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諸葛亮鎮定自若、信心十足,他繼續分析道: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而且北方的水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現在將軍當真能派猛將統領幾萬大軍,與劉豫州協同規劃、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軍隊就是必然的結果。

孫權聽后非常高興,立刻召集部下一起謀劃聯劉抗曹的事情。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新三國》,侵刪)

正如諸葛亮所預言:

赤壁之戰中,孫劉軍隊一舉打敗了曹操,迫使曹軍退回北方,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老子》曾有言:「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在關鍵時刻,諸葛亮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把對方關心的問題放在第一位,這既是厚道,也是做人的格局。

正是這份厚道,深深打動了孫權,為雙方合作贏得了契機。

其實在生活中,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

你退一步,我讓三分,彼此在默契中達成共同的目標。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新三國》,侵刪)

04 厚道是忠于所托

赤壁之戰后,諸葛亮為劉備多次出謀劃策,先后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他將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這一對相伴走過16年的明君賢臣,再次進行了密談。

受君之托,忠君之事。

正是這份忠于所托的忠誠厚道,堅定了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諸葛亮運籌帷幄,利用4年時間來備戰——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

公元227年,當洛陽傳來魏主曹丕去世的消息后,諸葛亮認為這是發動進攻的最佳時機。

臨行前,諸葛亮躊躇滿志,他即對北伐充滿信心,又對少主劉禪放心不下。

他對劉禪像父親一樣滿是疼愛和憐惜,又像老師一樣對劉禪諄諄教導。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新三國》,侵刪)

 

他滿懷深情,以一顆拳拳臣子之心,寫到: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出師表》。

寫到最后,諸葛亮已是涕淚交加,情不自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是他對蜀漢王朝忠貞不二的見證,更是他雄心勃勃北伐中原的軍令狀。

其情,其志,其才,天地可鑒,日月可表。

杜甫說:「出師未捷身先ㄙˇ,長使英雄淚滿襟!」

歷經七年的北伐失敗后,諸葛亮積勞成疾,他帶著沒有平定中原的遺憾郁郁而終。

假設一下,如果諸葛亮當初遵照劉備的遺言,將劉禪取而代之,蜀漢的歷史走向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呢?

然而諸葛亮至始至終秉承著厚道做人的原則,明知對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輔佐,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

厚道是諸葛亮做人的底色,更是他做事最樸素的情懷。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新三國》,侵刪)

寫在最后

厚道是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的氣度。

厚道,是靜水流深的低調和沉穩。

諸葛亮終其一生,是以厚道為圓心,忠誠為半徑,畫出了他忠君愛民的拳拳之心。

他的厚道是竭盡全力,矢志不渝,治國安邦,鞠躬盡瘁。

他的忠厚之舉,歷經1800多年的風雨洗禮,仍為世人所稱頌——「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他憑借做人厚道的頂級魅力,活成了一代傳奇,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