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經典16句: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戰國策》經典16句: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value101 2022-09-26 檢舉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感悟: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為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生憎惡甚而仇視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或同病相憐,或同仇敵愾,所以容易相互親近,引為知己。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用「同欲者相憎」來說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產生憎惡的心理,也可以反其義而用之,說明在大目標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克服「同欲者相憎」的傳統心理。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肛門。

感悟:鮑彪注:「《正義》云: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后雖大乃出糞。」這兩句表現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喻示人們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寧可在小局面中獨當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語有「寧為雞頭,不作鳳尾」,與此意同。

 

 

 

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感悟:深夜行走,懷有重寶,可能遭圖財害命者的搶劫,招致ㄕㄚ身之禍,作者以此作比,說明擔當重任者應時時謹慎,不可輕敵,否則將遭暗算,招來災禍。因為「重寶」和「大功」,都會招來忌妒。~說明一個淺顯易知的社會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后事的老師。

感悟:此二句「精警的語言,告訴人們決不能忘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應將前事作為老師,時時提醒自已,引為鑒戒。此二句和「前車之覆。可以為鑒」一樣,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謀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感悟:若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謀劃并注意保密,若計劃泄露了,或多謀而寡斷,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則將一事無成。這個道理可廣泛地適用于政治、經儕、軍事各個領域。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于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感悟:成語意思可以從字面來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層含義是說,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時越艱難、越關鍵。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隨著時間的進行,慢慢的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毅力,沒有了決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雙生的孩子長得極為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能一眼分辨出來;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難以分辨,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感悟:這幾句以形象的比喻,說明在日常事物中,「利」與「害」常常混雜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實則有害,或看似有害實則有利,或雖有小利卻存大害,或雖有小害而終獲大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顧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問題的實質,不為斤斤小利所誘惑,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以這幾句說明利害常常雜糅在一起,必須認真調查,審時度勢,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才配稱之為智者。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太陽運行到中天則向西移,月亮滿盈后就會虧缺,萬物極盛之后就會衰敗。

感悟:自然界的萬物都遵循著由興至盛、由盛轉衰的客觀規律而運行變化。當其發展到極盛階段之后,由于某種條件的作用,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注意到事物的這種特性,對于人的處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成事者不謀于眾」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感悟:成大事者不謀于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

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第二是人多口雜,也會出現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壞事。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的情景。當時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于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后和他們共同享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業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能使國家強盛,舊的章法便可換一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